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把能发现人才、提拔人才、重用人才的人(领导)称为伯乐。发现人才并让他充分发挥才能,确实需要慧眼,更需要魄力,用对了,国家和事业就会取得胜利,而一旦用错了人,就会国破人亡,这并非耸人听闻,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
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的商鞅,名鞅,姓公孙,因功封于商,号商君。商鞅最初为魏国宰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座死后,魏惠王对公叔座嘱托不以为然:“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勃哉!”当然也就不照公叔座的说法作。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全国招贤,便投奔秦国,说服秦孝公,开始变法,商鞅前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变法使秦国远远强大于其他六国,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其间商鞅俘虏了魏国公子,魏国战败被迫让出了大片土地。魏惠王懊悔地说:“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这样一句话:“臣闻名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这是说:英明的君主执政,有功的一定奖赏,有能力的必定提拔,出力大的应该得到的就多,功劳多的社会地位就高,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就担任官职,所以,没能力的不敢担任职务,有能力的也不得隐藏。范雎在秦国任宰相,他任用了郑安平带兵攻打赵国,结果却被赵国包围,在危急情况下,郑安平带领两万人投降了赵国,范雎感到非常恐慌,这是因为:“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说郑安平犯的是“夷三族”的罪,按秦国的法律,范雎也要被“夷三族”,范雎怎么能不恐慌?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张释之跟随文帝,来到禁苑中养虎的虎圈,文帝向上林尉询问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先后问了十多种,上林尉仓惶失措,左右观望,全都答不上来。站立于一旁的虎圈啬夫代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提问。文帝十分详细地询问禽兽登记的情况,想考察虎圈啬夫的才能;虎圈啬夫随问随答,没有一个问题被难倒。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信赖。”于是,文帝诏令张释之去任命啬夫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但张释之确劝汉文帝,说;当朝的绛侯和东阳侯都是功劳大、德高望重的人,但他们都有时连事情都说不明白。秦王朝重用刀笔之吏,官场之上争着用敏捷苛察比较高低,它的害处是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皇帝听不到对朝政过失的批评,却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现在陛下因啬夫善于辞令而破格升官,我只怕天下人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这种影响的传播比风还快,我们不得不谨慎啊。文帝一听:“您说得好啊”就放弃提拔啬夫。
张释之的说法是否适合现代看法姑且不论,但在“四人帮”横行时,确实提拔了一批不学无术,只会动嘴,只能“造反”的无赖,他们提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老百姓是要吃饭的,不要“苗”只要“草”,老百姓可怎么活!这种人怎能不使国家衰败和混乱。当时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好在及时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三十年,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商鞅的变法有一条“连做法”: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以便征收税项。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同受重罚(连坐法)。人人自危,特务横行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两千多年前的法了,我们没必要去评论是是非非,那是史学家的事,但我觉得有点像现在的“问责”。试想,开发商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在建设过程是瞒不过设计单位的,更瞒不过监理单位,投资方也不可能对质量不闻不问,但为什么还不断出现“豆腐渣”?是不是应该让他“连做”?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这些当权者缺乏监督。他的下级管不了他,群众根本不掌握情况,舆论监督也奈何不了他。这样难免权力膨胀,自我意识膨胀,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实,他的上级是能约束他的,上级不能只管提拔和任用,不说也和像秦国一样“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至少也得问责。假如你提拔的人,出现重大贪污腐败,你这官也就当不成了,你这“伯乐”的职称也免掉,这叫“引咎辞职”。人必须有所约束、有所顾忌,如果能做到这点,贪污腐败的现象至少可以去掉十之七八,这是对干部最大爱护,让他们犯了大错误去杀他的头,不如让他们有所约束,有所顾忌,全心全意干好本职工作,岂不善哉!这样的道理,其实都懂得,老百姓懂得,当权者懂得,只是没人去认真执行,人其实最怕“较真”,屈原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就是因为“较真”,假如屈原像渔夫说的一样了:“举世混浊而我也混浊,众人皆醉而我更醉,”那样,就不会有今天的端午节了,屈原也不会受到人们的纪念与爱戴。古人很多法律、制度,都有很好的范例,这都是无价之宝。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也够我们借鉴一二。
但愿有更多的“伯乐”去“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