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蝉说起
窗外悦耳的蝉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懒懒的躺在床上。恍惚中,又好像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少年的我曾经几次背着父母,偷偷的用面粉洗一点面筋去粘知了,那时候粮食是短缺的,家长不会允许你糟蹋粮食。蝉又名知了,用面筋粘知了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曹植在《蝉赋》有这样的词句:“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粘知了是我们这一代儿时最大乐趣,曹植称这些粘知了的少年是“翩翩之狡童”,知了怎是这些 “狡童”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
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的莫过于是它的鸣声,它的鸣叫绵长、铿锵嘹亮,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诗人咏蝉来抒发高洁的情怀。自汉朝以来,以蝉为内容的诗作多达八百余篇,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而噤若寒蝉、金蝉脱壳、这是人们常用的成语,其实有“蝉”字的成语多达几十句,像薄如蝉翼、春蛙秋蝉、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等等。“蝉衫麟带”这是一句成语,来自唐诗:“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蝉衫,是很薄的纱做的衣衫,这里的“蝉”字指的是蝉翼。蝉翼甚至可以作为描写美女的词句:“婵娟两鬓秋蝉翼”这是白居易笔下的美女鬓发像是蝉翼一样轻盈、顺滑光亮。
蝉一生要多次脱壳,最后一次是在地上完成,人们常说的“金蝉脱壳”指的就是这最后一次蜕变。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在蜕变时,任何外力的介入,都有可能对蝉造成永久伤害,它可能再也不会飞翔蓝天了。这其实含有一个哲理,强加的外力干预自然规律、干预生理进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举一反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蜕变),家长千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强力干涉,否则将造成莫大遗憾。“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句典故,这句话也是充满哲理,干任何事情,都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范背后的危机,你在得到一个小利益的同时,更大的危害就在眼前。
很多昆虫都有蜕变这一过程,像蝴蝶就是由蛹蜕变成蝴蝶,蝴蝶蜕变前与蜕变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蝉无论是脱壳之前还是脱壳之后,蝉总是蝉,只是幼虫变作了成虫而已。蝉的蜕变方法独特,幼虫留下躯壳,成虫以原貌从躯壳中脱颖而出,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延伸和保持,这就有了“金蝉脱壳”这一成语,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蝉脱壳”还是兵法三十六计之一。由于蝉的这一蜕变特征,人们便以蝉的蜕变现象,比喻世间连续保持的事物,或是连贯取得的成果,遂有“蝉联”一词。如唐代杨炯《遂州孔子庙堂碑》:“齐九龙而阔步,一门钟豹变之荣;袭五公而长驱,四代赫蝉联之祉。”现在的蝉联多用于指在两届或几届体育比赛中保持原有的荣誉称号,几次连续取得同一比赛的冠军称为“蝉联冠军”。
蝉其实不过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昆虫而已,但是把人们崇尚的“德”与昆虫联系在一起的,则莫过于蝉了,《晋·陆云》:“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岂非至德之虫哉。”昆虫都具备清、廉、俭、信,可当下社会有很多不和谐现象如:贪官;养情妇、不知廉耻的第三者插足;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铺张浪费;不讲信用的老赖。与至德的蝉比,人类真的自惭形秽了,难道我们的现代人反而不如一只昆虫?!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意思是蝉虽然生于浊秽地下,脱蜕便飞上高高的树上,冲向蓝天,是出污泥而不染。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把玉蝉佩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现代玉石工艺品有很多蝉的作品,现代人佩戴玉蝉饰品的也屡见不鲜。这不仅想起我家原来有一块祖传玉蝉,有婴儿手掌大,厚度大约有10几毫米,洁白的玉石雕刻的蝉栩栩如生,在文化大革命打、砸、抢、破四旧、抄家的疯狂年代,父亲胆小怕事,怕被红卫兵抄家说不清,背着我们兄弟,用斧子狠狠砸碎了这只美丽的玉蝉,玉石很硬,蹦碎的玉石把父亲的手蹦出鲜血,我们兄弟到现在常常说起那只无辜的玉蝉。
其实,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菏泽生活、工作的那段时光,一九六八年我机械学校毕业,分配到了鲁西南地区的菏泽,菏泽古称曹州,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当地留下很多古迹和传说。据《史记》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在古定陶(属菏泽)登基称帝;《三国演义》里吕布打了败仗,逃往定陶。菏泽西关外有一土台,当地人称小校(音:jiao)场,传说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在此点将,此处也称点将台;黄巢的起义军发展很快,一路势如破竹,曾两次占领长安,黄巢曾经称帝,史书称假如黄巢不是在陈州耽搁滞留三个多月,在唐王室逃往巴蜀时派兵追杀,不让唐王朝有喘息的机会,唐朝也许就此灭亡。由于贻误战机,全国保皇势力大举反扑,黄巢最终失败自杀,黄巢临死前悔恨事情办成了却不知隐退,是错误的。《新唐书》记载:“我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黄巢虽然失败了,但他留下的菊花诗至今脍炙人口:
其一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其二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的咏菊诗是以物言志,诗句充满战士情怀,像是勇猛的斗士,但令我不解的是,菏泽盛产牡丹,黄巢难道不喜欢牡丹而独钟情于菊花?菏泽的牡丹扬名天下,现在种植面积达上万亩,据资料说在南宋时就有栽培记载,但兴盛却在明朝以后,唐朝时曹州可能栽培数量有限,这是不是黄巢没用牡丹明志的原因?我在菏泽生活的二十余年里,几乎每年都去赏牡丹,当地人称“看花子”,牡丹盛开的季节,我们徜徉在花的海洋。每次看花,都会想起蒲松龄《聊斋》里的牡丹仙女,不知这百花丛中哪一颗牡丹是仙女的化身,牡丹仙女是否正躲在花丛中窥探你!如此想入非非。现在老了,也明白了,要是真找上了“仙女”,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恐怕绝非福音。
菏泽人很爱吃蝉蛹,当地人称蝉蛹叫“爬叉”,做成美餐叫金蝉,我来菏泽后才知道这知了猴是可以吃的。菏泽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树木茂盛;每年初夏爬叉出土的时节,特别是雨后傍晚,人们结伴出来捉爬叉,收获多多,或盐津、或油煎,是当地有名美食。曹植在《蝉赋》有这样的描述:“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厨师称“膳夫”,“燔”就是烧烤,这是说厨师把“狡童”粘来的蝉用炭火烧烤,可见蝉作为美食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曹植的“蝉赋”里烧烤的是“狡童”粘来的成虫蝉,而我们现在作为美食的是蝉蛹,很少吃成虫蝉。我在菏泽时市场就有卖爬叉的,那时物价低,一个爬叉也就是几分钱,现在听友人说,一个爬叉已经卖到六角钱。物是人非、时过境迁,距我去菏泽至今已经近五十年了,常常想起捉爬叉的美好时光,菏泽实际上是我的第二故乡。不知为什么,在菏泽生活了二十四年,直到离开菏泽,我一个爬叉也没吃过,难道冥冥之中知道我多年后要写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蝉是可以入药的,蝉的皮曰蝉蜕,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咽喉肿痛。风疹骚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还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病待等作用。近年来,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金蝉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金蝉幼虫在地下存活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如此疯狂的抓捕导致金蝉数量急剧下降,在某些地区,夏天已经听不到蝉声了,残蝉哀鸣,其声也悲,金蝉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有绝迹的可能! 我们现在的人何至于要把可爱、可敬的蝉吃尽、吃绝,人们为什么不能与蝉共存,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
中国的文化绚丽多彩,我们知道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而一个昆虫能被称之为“文化”的,大概莫过于蝉了,蝉文化如此绚丽久远,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个物种吗?
我的第二故乡菏泽留给我太多蝉的回忆,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不应该只有莺歌燕舞,悦耳的蝉鸣是和谐大自然多么不可或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