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

2011-03-17 19:30 作者:鲁公青夫 阅读量:214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这是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纷纷扰扰,都是为求利而来,天下哄哄闹闹,都是为利而往。”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概括了全天下人的本性,这人的一举一动,这世间的一切一切,无不都是为了一个字——利。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不围绕一个“利”字。有这样一句话:“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这有酒有肉才是好朋友,无酒无肉,大概这朋友也就做不成了。这与另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天壤之别,只是天底下这种“淡如水”的交太少,另一则,君子之交与朋友之交不是一码事,咱们不可把这两种交相提并论,也就不发生冲突了。夫妻之间也存在利益关系,如果连维系生活的起码物质条件“柴米”都没了,这夫妻关系也就维系不下去了,有句老话:“嫁夫、嫁夫,穿衣吃饭”,这女人出嫁就是为了穿衣吃饭。这是活生生的现实,这和农村贫困男子娶不上媳妇是同等原因。

“利”不仅仅是金钱,权势、名利、地位、名誉,当然还包括房地产,都在利的范畴内。

人是非常势利眼的,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都在观察势力的趋势,更有甚者表现露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这是说:廉颇在长平之战,因战局不利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明显有点烦,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听门客的话,这反而到是廉颇的不是了,仔细想想这门客的话确实有道理,只是做得太势利眼。而我们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单位效益好就干下去,效益不好,发不下工资,你自然就会另寻出路,无可厚非。廉颇门客的话让我感触颇深,“夫天下以市道交”,这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都是在按市场规律、按市场规范去进行日常活动。我们平常的人情往来,也是要考虑的,你到什么级别的人家探访,带什么样的礼物,都是要费点心思的,也是按市场价值考虑的。

《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秦王未果,不得已返乡。“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这是说: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落魄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下织机,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与他说话。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不听他的理论所造成的”。苏秦受到如此刺激,发愤学习,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股,血都流到脚上,“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终于学成,说服赵王,完成六国合纵抗秦,并担任六国宰相。苏秦的车队前呼后拥,规模甚至可以和诸侯比,在出使楚国,路过家乡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秦得势前后家人对他态度反差太大,不知为什么这种反差都体现在他身上,而苏秦的嫂子的话,更是直白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以前不给他做饭,现在趴在地上和他说话:“这是因为你的地位高、金钱多啊”,连妻子都“侧目而视,倾耳而听。”自己的亲人都这样势利眼,更不要说这世上的其他亲戚朋友了。所以苏秦发出了感叹:“人生在世,地位、富贵千万不要小看了啊!”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这种反差的刺激,就不会有大的推动力,苏秦不发奋,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所以事情总是两方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一段:“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还说“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用现代话说应该是这样:所以说呀:仓库充实了,人民才会讲究礼仪礼节,吃饱了穿暖了,人们才会讲究荣耀与耻辱。只有富有了,才会产生并遵守礼仪,而一但贫穷,人们就会放弃对礼仪的遵守。所以君子富有了,就会积德行善;小人富有了,就不会闹事,而把力量用到适当的地方。潭水深了鱼就会在那里生长,山林茂密而深远,鸟兽就会奔向那里,人民富有了,就会讲究仁义。富有的人得势,就会更加显赫;一但失势了,就很难再有容身之地。看来得势也不见得是件乐观的事,又说: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国王,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他们尚且担心有一天变得贫穷,更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老百姓呢!?

有道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应该是富含哲理,非常形象的刻画了人们的心态,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是按这种哲理行事,又有谁能改变人们的这种心态?!你看历史上那些帝王、公卿、士大夫们,一但失势,要么家破人亡祸及九族;要么流亡他国孤寂而终。再看我们现实生活,有钱的时候,呼朋唤友,风光无限;一但没钱马上门可罗雀,叫天天不应。一些小人幸灾乐祸:“你看有钱的时候,那熊样,趾高气扬的,现在没钱了,变成孙子了吧。这正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写照。

两千年前苏秦家人对他态度的变化,其实我们现代人也在经历着,只不过苏秦的地位反差大,态度反差也就大,我们没经历那么大的地位反差,也就体验不了这种态度大反差,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体会着这种感受,只是体验这种反差大小不同而已。

司马迁笔下的“王、侯和百室之君”,对应现在的高官和高管,“匹夫编户之民”对应我们普通百姓,都害怕一旦回到贫穷的日子。我们以前过穷日子过怕了,现在只想多积攒点,对自己、对子女,有可靠的保证,而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觉得还是曹雪芹对这些问题看得清楚:“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一堆荒冢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人对名、利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对“利”的占有欲是天生的,功名往往是过眼烟云,最终也就是“一堆荒冢”,不要到“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的地步再去后悔,现在扛枷锁的,倒不是嫌乌纱小,而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枷锁扛”。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蚂蚁群忙忙碌碌,为食物奔波。而人熙熙攘攘,老天爷在天上也看我们像蚂蚁一样忙来忙去,也是为了名、利,为了一口吃的。我们总得生活下去,为了更好的生活,多为一点“名”、多挣一点“利”,也无可厚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就不是本性问题了,而是思想问题了,为此犯了禁,就太不值了。够吃够喝,差不多就行了,积累的再多,两眼一瞪,两腿一蹬,不都是替别人忙活的?!何苦“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2011.3.16

其他人在看啥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