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秦人都到哪里去了
伏羲秦人都到哪里去了
------浅议《问君陇南》中的寻根情结
何 郑
《问君陇南》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歌词。《问君陇南》里有许多陇南历史符号:“西汉水”、“白龙江”、“氐人”、“羌人”、“伏羲”、“秦人”、“大堡山”、“得陇望蜀”、“青泥岭”、“杜甫”、“李白”等,在歌词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四节里反复咏唱,在这首共有六节的歌词里占有一半的篇幅,可见词作者的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的表达着深远的寻根情结,把对陇南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膜拜和钟情洋溢在每一个音符之中。
歌词中的“西汉水”、“白龙江”使我的思绪的野马驰骋在远古的旷野上──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里,他们不再是一两个地名,而是远古陇南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词中反复咏唱,使我感到豪壮宏大,《山海经》里故事人物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诗经》的古谣在西汉水两岸的油菜花地里飘香,《尚书》《史记》里记载的“敬道日入,便程西成”的尧帝秋官卿和仲,和“嶓冢导漾”的大禹,还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古氐羌族在陇南“一水一江”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辉煌灿烂的贡献,都一下子使我荡气回肠,顿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自豪和骄傲。咏唱《问君陇南》增加了我体内的正能量,使人斗志昂扬。陇南与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文化沉积雄浑,歌词表现得含蓄而又深沉,富有生命的张力。西汉水、白龙江如丝绸似银带洋洋洒洒流经“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的人文历史悠远厚重的陇南九县区,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里,西汉水的源头嶓冢山、白龙江的源头西倾山都坐落在华夏悠深的辞源里,氐人、羌人、秦人就是生活在那时的古代陇南人。歌词里的每一个历史符号都凝结着炽热的感情,精致之美、精炼之美,创造性地挖掘出陇南人文历史审美内涵,以一当十,以短胜长,折射出陇南历史的惊人辉煌,把陇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机智的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符号表达出来,不由得牵动起了自我强烈的寻根激情,谓之精妙。
氐族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氐与古老的三苗有渊源关系。三苗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部落集团,与华夏族先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尚书》的《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禹贡》、《吕刑》诸篇中均记有三苗之事迹。氐族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中。同时,由于与羌族相邻,又杂居共处,也吸收一些羌族成分。汉魏后,氐族已形成一个较强大的人们共同体。
相传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是商西强国,常遭到商人的征讨。卜辞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曾败王师。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杀幽王。战国时羌人 “筑城数十,自称王”,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争战,互有胜负。战国后期朝服于秦,后为秦昭王所灭。其后子孙分散,便是汉代居住在今甘肃、川西的牦牛、白马、参狼诸羌。汉初, 汉景帝刘启允许羌人迁于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氏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南),即今西汉水、白龙江流域的区域内。在西藏雅鲁藏布流域有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衍化的完整考古证据证明西藏人在18000年左右已经在西藏高原活动的证据,并在西藏的历史记载中提到羌人是西藏米博懂氏的一支。
羌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诗经•大雅》中已提到羌人。氐人、羌人、秦人共同创造了辉煌的陇南的古代史,永垂民族史册。读《问君陇南》,第二、第四节隔断反复,使我感受到深情的呼唤,呼唤岁月的旷野,呼唤陇南七千年的历史华章,呼唤陇南先祖紫色的魂灵,使我感受到深沉的力量,心灵的洗礼,灵魂得到灌顶,振奋,自豪,都化作我生活工作的正能量,使我感悟到词里的寻根求源的浓浓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词中的伏羲又称宓羲、庖牺,或称羲皇、太昊,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为上古三皇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之一。伏羲是母系社会女首领华胥氏之子、母系社会走婚的男性少典之父、母系社会神农氏(炎帝)和父系社会黄帝之祖父(爷爷),他的妻子女娲是共工氏的女儿。《史记》里记载:伏羲与女娲结婚而产生人类。伏羲为上古“三皇”之一,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诞生活动在西汉水源头一带。歌词用“伏羲”这一个词高度浓缩了西汉水古代人文历史,唤起人们陇南历史的渊源就是华夏人文初祖,陇南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了解。
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这一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伏羲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赢秦的祖先是颛顼的孙女叫修女。相传她吞食了燕子蛋而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叫大业。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秦的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一个支系,以燕子为图腾,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颛顼又称高阳氏 ,与黄帝、帝喾、尧、舜并称为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五帝。宗族世代为周王室的养马官,周孝王因秦的祖先护王有功,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于西陲。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秦始皇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流传至今的乞巧文化就是古老秦文化、周秦文化的结晶,其文化渊源对女性崇拜上溯延伸到母系社会里。
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根本不把秦人放在眼里;当周王室衰落,在戎、狄进攻面前无力抵抗的时候,秦人才被重视起来。周宣王时,周王室为利用秦人抵御戎、狄,就封秦人的首领秦仲为“大夫”,率秦人向戎进攻,无奈力量单薄,屡遭失败,最后在一次伐戎战斗中,连秦仲自己也丧了命。秦仲死后,他的大儿子庄公率兄弟五人带兵继续同戎作战,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被封为“西垂大夫”,秦人在戎、狄的进攻面前没有多少抵抗力,但对于周王室来说,秦人已经不再是从前那样无足轻重了,他们的首领在西周末年被升为级别较高的“大夫”,反映了秦人正在发展和壮大,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上这些活动都发生在西犬丘(即古西县,秦襄公和文公诸公葬于西山,即今礼县大堡子山)。
大堡子山一带是早期秦人的一处重要都邑,就是“西犬丘”的所在。礼县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甘肃东南部的陇南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发展的重要区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唐代•李白《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秦人能够在西陲发迹壮大直到统一全国,大概动力就在于此。我想,歌词中的“得陇望蜀”就是诠释秦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是对秦人精神的概括,也是对陇南历史的高度浓缩。
“青泥岭”在徽县东南20公里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蜀道难》是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元丰九域志》载:兴州(略阳)有青泥岭,乃入蜀之路。
济善寺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这两棵世人罕见的银杏树 ,高的是李白所栽矮的则为杜甫相隔54年后亲手所植。经过1300多年, 高的已长成参天古树,枝繁叶茂,奇枝怪丫 ,狂傲不羁,飘逸洒脱,象一柄利剑直刺青天。矮的长得朴实挺拔,尤显得老沉凝重。如今济善寺早荡然无存,可这两棵银杏树伴着那个美丽的传说已流传千年,天长地久。
诗圣杜甫辗转陇右(今天水、陇南)期间,共创作了117首诗歌,其中在陇南境内境内创作了30多首。记录了诗人翻越关山、寓居秦州、途经卤城、卜居成州、奔赴成都的苦难经历,描述了天水、陇南山水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成了诗圣留给陇南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熠熠夺目.他当时生计濒临绝境,但他的笔端仍然充满了对苍生万物的无限深情。读到《盐井》、《同谷七歌》里的诗篇,一字一句汇集起来的感动和震动,古道诗踪上的丝丝情感从遥远的唐朝,一直流到我的心底奔涌。在陇南青泥古道上,诗仙诗圣使自己的诗篇强烈绽放出夺目的光华。陇南清丽幽美奇崛伟岸的山川风物,成就了诗人幽远奇幻的诗魂;也正是诗人艰辛的流亡生活和人生感受,造就了诗圣沉郁顿挫的风格;诗圣以其饱蘸血泪的生花妙笔,为陇右的山水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和灵魂,陇南的山川形胜,因中国古代诗坛圣手的生花妙笔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李白《蜀道难》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泥功山》诗“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亦有“青泥”。诗中“青泥”指青泥岭,李白《蜀道难》对其具体且形象、生动的精彩描绘,使青泥岭和青泥道的文化遗产价值陡增。歌词 “青泥岭哟请你也说一说/杜甫李白可曾回来过”的发问,触动我的神经,启迪我的思想,行走在古道上的中国文化的巨人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同时,陇南文化的海拔在升高,杜甫李白就站在峰端,光彩夺目,照亮了现代化的陇南。
《问君陇南》有许多陇南的人文历史都隐含在词中的所有历史符号之中,如古代西汉水感孕生神农炎帝,黄帝及后裔在古漾水一带建国,中国神话里的西王母瑶池、仙桃在陇南的“足印”,至今生活在白龙江畔的白马氏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流传至今的乞巧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其文化渊源对女性的尊崇可上溯延伸至母系社会里,这些的历史根源的在三皇五帝时代了。词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歌词中用几个历史符号全面的艺术的概括了陇南七千年的历史神韵,机智的表达着强烈的寻根情结。运用反复的手法,呼唤声里使人考问灵魂思想,尔后使人热血沸腾,衷肠回荡着浩然之气,催人自新,吹人猛醒,鼓人奋起,使人感受赤子热忱,和难解难分的陇南情结,有回归远古歌谣的深沉和凝重,每个字符都飞扬着骄傲与自豪,每个音节都飞溅着激情和豪壮,每个语句都洋溢着对古代陇南历史旷野的呼唤和神往,每一节都澎湃着浓浓的陇南情和赤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