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小李是新来的大学生,恰巧与邻居老王分在了一个办公室。老王已工作近三十年了,平日里一幅笑呵呵的模样,和谁都能侃上几句。他们两人同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不同的是小李负责一厂,而老王负责二厂。
小李很感激老王,因为领导让他和老王选择工厂的时候,老王主动提出选择二厂,二厂不仅承担着公司的重要生产任务,而且工艺复杂、人数比一厂多出一倍。很显然,领导和老王是照顾自己。
刚开始小李总刻意关注老王的一举一动,目的是想学些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但一个月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平日里,老王在办公室除了看看报告外,就是偶尔接个电话,然而三言两句后就挂断了。剩下大部分时间老王就到工厂走动一下,找个地方吸吸烟、喝喝水,几乎看不到什么正儿八经的事情。
小李心想:老王已工作多年,临近退休的年龄,而自己大学刚毕业,正值青春韶华、意气风发,若埋头苦干、认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他暗下决心,要与老王一比高低。
为此,他每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他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企业、工厂管理的书籍,像《细节决定成败》、《现场5S 》、《没有任何借口》等,他读到如痴如迷,甚至经常回到家挑灯夜战。他深为书中的观点所折服,他认为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品质管理之所以如此卓越,取决于它们对现场、对细节、对制度的崇拜。
他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厂面积不大,每天他都坚持“三现”原则,到每一个车间、班组、甚至每个岗位了解问题,在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一种工作的乐趣。慢慢地,一厂的工人已习惯于将问题直接反馈给他,让他帮助去解决,特别是长期遗留的一些痼疾。他也乐于与车间的工人打成一片,每日忙忙碌碌,感到很充实。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问题来了。一厂的批次性问题出现了,按照公司规定从厂长到车间、班组管理人员都要严格处罚的。在这个问题上,小李并没有妥协和退缩,他快刀斩乱麻,很快处理了这起质量事故,并赢得广大员工的好评。
他深信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且他也热衷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执行力。他认为强执行力和认真可谓同出一辙,是当前企业质量管理的软肋。为此,对于车间出现的每一个质量事件,小李都亲自落实、一查到底,且严格按照公司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慢慢地,他的工作越来越多,他甚至感到有些不堪重负、力不从心了。这倒不是领导新安排的,而是一厂的批次问题、质量事件并无减少趋势,且与日俱增。更让他头疼的是车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要他去解决。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有他。为了比超老王的目标,他毫无怨言,一丝不苟的忙碌。他的确沉浸到现场、细节、执行力中去了。
老王仍像平常一样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从家里带来上好的茶叶在办公室细细品,望着他心满意足的样子,好像品出了一些滋味。而小李从一到办公室就有没完没了的事情等待他处理,甚至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这种现象,很让他的顶头上司纳闷。
年终,公司评比质量标兵。小李满以为自己十拿九稳,因为临近离休的老王肯定与他不能相比。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公司表彰大会,令他羞愧吃惊的是标兵不是自己,而恰恰是老王。
小李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找到工会的主席理论。工会主席告诉他,从工厂质量业绩、管理人员评价到员工民主评议,他的得分都远远低于老王,特别是管理人员评价,一厂的管理人员对他评价的得分非常低。
小李的心情十分郁闷,但没完没了的工作还是笼罩在他的周围,仿佛一厂的质量管理已离不开他。
他实在捉摸不透怎么回事。一次,在办公室里,小李向老王请教。他问老王市面上流行的管理书籍里面讲的不对吗?
“对啊,都对。”老王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茶,点头说。
“那为什么王老您如此悠闲,而质量管理的业绩很好呢。”小李更加纳闷了。
“质量管理千变万化,我最欣赏的是无为而治,这可是在咱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法宝。”老王笑呵呵地说。
“无为而治?”小李默念道,似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