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寒食:节气与节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最初主要为农事的重要节令,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15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寒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人们比较认可的是,在距今2640多年的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清明节气,原本是一个欢乐放松的日子。人们顺应时气,春游、踏青、探春、寻春,戴柳、插柳吃春饼,还举办各种形式的欢快运动,比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游泳、马球等。踏青之始,源于《论语》记载。《论语。先进》说:孔子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话,问到曾皙的志向,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时节,穿好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儿回家。孔子很赞成曾皙的主张。一则著名的故事就源于清明踏春。唐代诗人崔护头年清明踏青到城南,向一妙龄少女讨水喝。次年清明再去,那少女因思念崔护刚刚死去。崔护也很伤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传颂千年的绝句《游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少女的父亲让崔护见了死去的少女,奇迹发生,少女复活,遂成就一段良缘。这是清明节踏青中的一个美丽的插曲。宋代李公麟画的《丽人行》,同样表现的是春游题材。可以说,清明踏青的风俗,继承和发展了上古遗风。
寒食祭祀,当然是以祭祀介之推为中心,逐渐演变到现在祭祀先人的一个活动。听老人们说,最初是不准生火达一个月之久,后来慢慢演变为吃三天冷食。隋唐时,有寒食节“禁火三日”的记载。宋代寒食的食品以熟食和凉拌为主。而上坟、扫墓、填土、祭祀是寒食的重要活动。我们这里从寒食前几天就可以上坟进行祭祀了。一般烧纸钱、供些果物食品。到清明这天,上坟填土扫墓。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王建也有《寒食行》对祭祀提出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纸钱假若真的到了黄泉,阴阳两界还真得开通高速安装电话你来我往进行联系了,那活人何必还对死去的先人悲伤呢?
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大概是在唐宋两个朝代。因为一个是冬至后107日,一个在冬至后105日,时间接近,经过历史变迁,清明节气索性将寒食的祭祀内容全盘收纳进来,使游春与祭祀同时进行。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祭祀罢,很可能是假哭几嗓子,做做样子。然后就开始游玩,还带着酒肉饮食(与现在的面包香肠饮料相似),来到一棵繁花盛开的树下,盘坐在青青小草上,叫拳猜枚,尽醉而欢,古人是不是也很有趣?即使现在,我们弟兄姐妹几个扫墓毕,便回到家中,一样饮酒尽欢。
事实上,清明祭祀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不然,国家不会专门安排一天假期用于清明。君不知,在清明这个节日,仅次于春节大迁徙的人流,浩浩荡荡从北到南,由东而西,让我们的公路铁路很挤很堵。飞机、火车、汽车、轮船、自驾车,从国外到国内,一路奔向祖宗生活的地方。好像清明不扫墓,先人们会很愤怒,很恼火,会从地底下钻出来,找上门吹胡子瞪眼,兴师问罪,甚至会摁住你敲脑壳、打屁股,严重的是呆在家中不走了,让你家鸡犬不宁。所以,不管有没有事情,不管道路多么崎岖难走,不管山多么高水多么远,总要赶到祖坟前,尽一尽虚拟的责任,了却一年一度的心愿。
缅怀先人,祭奠先祖,文明扫墓,寄托思念之情,汲取精神动力,让先辈未竟的事业在我们手中完成,让先人能在地下安息,这才是清明扫墓的真正含义。至于在清明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铺张浪费暴殄天物等不文明行为,是应该摒弃的。此外,还应该还清明踏青的本来面目,到郊外户外去活动活动,让冬眠的心灵得到释放,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