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龙现”的地方
我这人向来喜好能在无所事事时,到一些古村落走一走,看山看水看文化,于浮光掠影之间,去感受那古意的沧桑,去聆听那新韵的盎然。在侨乡青田开完会,热情的东道主就恰倒好处地满足了我的这一喜好和愿望,极力向我们推荐了“龙现”这样一个地方。
2008年3月30日的上午9时,我们一行14人就在碎华先生的带领下,从下榻的“天鹤宾馆”出发,驱车前往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方山乡龙现村。说到这龙现村,许多人或许耳熟能详,它不仅是青田华侨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中国田鱼村”。“到青田,上龙现”,似乎已是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的青田旅游的“黄金之路”。
约莫过了一个小时,一行人进得村中。同行的朋友知非先生是地地道道文化人,同时又算得上半个青田老乡,而且与这“龙现”古村还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我虽然平生头一回上龙现,但从知非的介绍中还是对这古村有了个大概了解。
它与瑞安、瓯海交界,相传该村有真龙出现,呈吉兆之象,故名“龙现”。从地貌特征看,它三面环山,几被群山拥围,一带清流随山势蜿蜒而下,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其形其状也似了一长龙,匍匐在村子之上。整个村落顺水而建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呈现着独具一格的鲜明布局,换言之,它呈现的是长方形的“龙”状。全村总人口1000余人,竟然700多人侨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青田华侨的发祥地之一,被人们誉之为“联合国村”。龙现的鱼稻套种历史悠久,已达1200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被中央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之后又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的“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实施地”,更令人关注的是,其“稻田养鱼”还荣获了国际粮农组织“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现传统的田鱼文化、独特的华侨文化及其丰厚的古民居文化与生态资源,令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绿色田园和休闲胜地”,也令其最终跻身到丽水市的最具特色的文化古村之列。
我们一行直奔村头,然后从村溪左侧边看边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略显破败的老房子,门额书刻“延陵旧家”四个大字。据说建于1930年,是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住宅建筑。旧居坐东朝西,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依次有照壁、门楼、宅楼和厢房,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照壁为砖砌,基部用本地青石砌筑而成,壁面上塑有“福”字。门楼三角顶,顶中部有“地球”,门柱可见“花旗”图案。门楼两侧各设一个冲天铁栅窗,为欧式风格。主宅楼为五间三层,面阔14。62米,进深11米,明间中堂悬挂“海外观光”、“惟善为宝”等匾额。由此看出,这“旧家”的主人必是华侨无疑,也不知是不是首次将石雕、茶叶带到欧美的龙现人吴乾奎老先生的故居?
提到了吴乾奎,就不得不要去说一说青田的华侨了。青田华侨居国外,已有300余年历史。初期,携带青田石雕经西伯利亚问道欧洲或由上海渡洋出海,以贩卖石雕起步,之后由行商小贩发展为经营餐馆、皮革、服装和百货等业,部分进入科学文化界,少数涉足政坛。洋洋数十万青田华侨大军,足迹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到意大利定居最早为湖北省天门人和浙江省青田人,前者贩卖纸花,后者贩卖青田石雕。”光绪年间,也就是1875年到1908年,青田人赴欧的只是少数,更众者是去了日本,开始贩卖石雕,后转做苦工,大多为挑煤脚夫。到了民国初至“抗战”前夕,青田石雕声誉鹊起。民国四年即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青田石雕参展获得银牌,自此声名大震,引起了西方人的浓厚兴趣。青田石雕的历史因之而改写。这期间,以龙现村吴乾奎、裘山村裘振珊、山口村周芝三、黄山村王志南等为代表的众多青田华侨,先后在美国等地开设石雕商店,经营颇盛。紧接着,其涉足国家越来越多,涉足的行业也逐渐扩大。当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除了石雕工艺品之外,更多地已扩张到餐饮、皮革、服装、日用百货和房地产等等领域,可以说是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吴乾奎是青田石雕走出国门的拓荒者,也是青田华侨的典型代表和骄傲,而方山乡的龙现村与阜山、山口等地,则成为了青田华侨的发祥地。
自“延陵旧家”下行数十米,是“民俗文化展览馆”,其主体包括“吴氏宗祠”和“乾奎陵祠”。吴氏宗祠规模不是很大,高低两级,高处建有香火祭祖之处,悬有“永言思孝”、“叙伦”等牌匾,昭示着龙现人“以孝为天”之传统美德,低处是悬挂“山水清音”的旧戏台,楹联“诗歌小说戏剧百花斗艳,管竹琴弦锣鼓万乐齐鸣”,看来,除“以孝为天”外,龙现人也是非常崇文的。宗祠之左,为“乾奎陵祠”。我们来时,大门紧闭。知非告诉我,此乃龙现前辈吴乾奎老先生的灵魂栖息地。也许这地方才是乾奎先生货真价实的故居,而“延陵旧家”与其并无关联。无奈我孤陋寡闻,对龙现的历史多有缪误。
罢,罢,绕过这些去读田鱼吧。“中国田鱼村”,多么响亮的一个名字呀。毫无疑问,龙现村就是以田鱼文化作为最大的旅游支撑点,以“养田鱼、吃田鱼”作为“农家乐休闲”的主干内容,它那优美的山水,它那浓郁的华侨文化和古民居文化,自然都成了田鱼的点缀。其实,最早打造“田鱼村”的并非龙现,而是小舟乡的小舟村,后来就因了龙现沉实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今日之“中国田鱼村”。道听途说,也难辨真假,然而,有了“华侨”和“山水”的依托才会有“龙现田鱼”之如雷贯耳,这一点定然是不会错的。
稻田里养的就叫田鱼,是鲤鱼的变种。稻田养鱼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说过,在龙现其历史也有1200年之久。走进龙现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处,都养有田鱼,仿佛置身一个鱼的世界。龙现的山造就了龙现的水,它的水质特别适宜于养田鱼。这种水质养出的鱼,鳞是软的,可吃,鱼肉是细嫩的,其味道也鲜美和可口。清光绪《青田县志》就龙现养鱼有云:“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龙现的田鱼是周边县市鼎鼎大名的特色菜肴,每逢节假日,总有慕名者无数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趋之若骛。它养殖在稻田、水塘或者溪潭,甚至养殖在龙现有水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可现杀、现烤、现吃,也可制成田鱼干。田鱼干传统制作较为烦琐,要先把田鱼宰杀洗净,在鱼肚内放适量的盐,腌制约10小时后再冲洗干净,再晾干,再用铁制筛子放在温度约50度的炉子上烘烤,直到鱼骨松脆为止。因而其价特贵。村中大凡有人的农户几乎都有田鱼干出售,问之,是每斤一百元的统一价格。这里我用了“大凡有人的农户”如此这般的字眼,有必要补充说明一句,那就是现在的龙现某种意义上已沦落为一座“空村”,每家每户除了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外,大多是雇了一些外乡人来此种地或者养鱼,自己则在国外经商或者打工。我们眼前所见的很多人到谈不上是正宗的龙现人。
在方山龙现一带,每每重大节日还有一项有关田鱼的民间习俗,那便是奇特的“鱼灯舞”表演。青田的鱼灯相传元末为刘伯温练兵所创,以瓯江鱼类和田鱼为原形制作十三盏,伴之以打击乐器和唢呐,表现鱼类生活习性。它曾经晋京为“国庆”献礼,享有“中国第一鱼”美称。不但“鱼灯舞”吸人眼球,在龙现的许多房门上也雕刻着许多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田鱼形象,让人望而生叹,流连忘返。
时间已近中午,一行人只留了我与知非继续往下,其他人则去了“龙源山庄”。一路向下,偶遇三两肩挑笸箩者,一打听,原来是看病卖药的。药是名目繁多的中草药。
行至“龙口”,或者说是村门,一堵青石条垒砌的石墙跃人眼目。其正面镶嵌着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龙现。中国田鱼村”,系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于1999年所书。“龙口”处相对平缓开阔,溪水澄澈,叮咚作响。桃花夹岸,绿树掩映,几分清幽几分静。公路一侧,是一尊高大的“田鱼”石塑,上书有田鱼相关资料,可视为“村标”。溪流的右侧,是造型讲究的“聚龙山庄”。我沉醉于眼前的一切而不能自拔,一边拍照,一边感慨着上天的造化,这“桃花源”一般的仙境。
手机很是急促地响了起来,原来是早已在“龙源”的同行来电话相催了。于是,我和知非选择了“龙水”之右,向上返回。尽管已没有足够的时光让我们再细细赏玩这村中无处不在的景致,但我们依然不放过任何一片我们自认为有必要带回家的“风光”,比如“龙口”的古石桥,比如鸳鸯潭,比如知非家人的老房遗迹。
12时,抵“龙源”。“龙源”,龙头也。龙现良好的水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止不住强烈的渴望,掬起这“龙水”连喝三口。一股沁凉直入丹田,一身的劳累霎时不知去向。“龙源”是龙现山水自然的极致,是“桃花源”里的“桃花源”。各路游客,三五成群,六七结队,或观景赏鱼,或打牌娱乐,甚是开心和逍遥。
我们就在“龙源山庄”用午餐。清一色的农家饭菜吃起来是格外的香,或许因了心情,或许是龙现的别样气息使然。主打菜是“红烧田鱼”和“红烧土鸡”,而饭则是地方风味的“田鱼炒粉干”和“金瓜煮汤团”。吃得忘我,吃得不亦乐乎。
告别龙现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龙现的那一支歌谣——有水有田鱼,有家有华侨;耕田无牛绳,四季无蚊子。这歌谣当是龙现的一个真实写照罢。
我走了,我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再一次投身于这“山”和这“水”?我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再一次面对面来感受这浓浓的“田鱼文化”和“华侨文化”?但是,我有充足的理由肯定,在我长长的游历人生中,有一个叫“龙现”的地方,那样奇特,那样美丽,我将永远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