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笔下的女子
临睡前,天空晰沥沥下起了小雨,听雨轻轻敲打在玻璃窗上,似一曲美妙动听的音符,带着我安然进入梦乡。一觉醒来之后,那映入窗帘的阳光正好,赖在床上的我还想,自己应该出去走一走了,不然,岂不辜负了这明媚的春光。
这么想着的时候,人却慵懒地倚靠在电脑椅上一动也懒得动。一直不喜欢外面的喧嚣与拥挤,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宁愿一个人躲在房间的一角听听音乐,或是窝在床上看电视、看书,抑或是在阳台上晒晒太阳,这样的生活是那么的舒适与惬意,若能每天能如此享受这份宁静,又该多好!
能够安安静静的看书是另一种惬意。平时看小说的习惯是从结尾部分先看起,而看安妮的书却是不能的。因为像散文一样的故事,即使从后面看也会不知道结果。偶尔也会沉浸在书的情节中,让自己一点一点地被忧伤的文字吞噬,仿佛其间的主角就是自己。但在很理智的情况下是不会被其中的人物所左右的,放下书本后很快回归原来的自己,只有偶尔在伤感的时候也会想起一些感伤的故事而无法自拔。
一直很喜欢看安妮的书,她的《彼岸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二三事》无不充满了阴郁、痛楚、叛逆、苍凉。而在她的《清醒纪》中,更让你体会安妮的离群索居以及内心的孤独。然而,她的随笔新作《素年锦时》却是如此不同,字里行间不再阴郁、悲观,有的只是温暖和幸福。这些书还存在书柜里,偶尔也会翻一翻。虽然,现在只有很少的时间去阅读,但我还是喜欢买书,总觉得在网上看小说或手捧一本书在视觉是有很大区别的,所感受的意义也不一样,所以还是买了白纸黑字留有墨香味的书。
《素年锦时》是一本散文与小说并存的书,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很喜欢这个新书名,它给人以宁静、质朴的感觉。安妮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沉着剥离个人的回忆,以清淡的方式谈论自己的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更多的像是自语。在这本新书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日渐温和的安妮,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漫游于无人之境。
安妮的《莲花》还是去年买的。记得刚出版之后,网络中对这部书的评说褒贬不一,我却是很喜欢。也许是天性,向来喜欢那些略带悲凉的诗句及忧伤的文字。她的文字无不透着细腻、孤僻甚至有着些许的自恋。之所以喜欢,是因那孤绝凄美的文字中也透着忧伤的美丽,或许是要在这些文字中寻找些什么或是要求些什么,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那么一点点的感动。更多的时候,只是静静的阅读,随着故事的情节静静的产生共鸣,静静的跟着疼痛。有人说,忧伤的文字犹如一剂慢性毒药,让人中毒而不自知,只因某个心动的情节。多么可怕,就像爱上一个人时的样子。
再次信手翻阅《莲花》,看着这位名叫昭庆的身患疾病不知生命何时会终结的女子,长久滞留在西藏而邂逅一位可以结伴一程名叫善生的男子。书中有着神秘清冷的气息,就像那被称作莲花的圣地,神秘而令人向往。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那段徒步入山的描写,看似平常的叙述概括却是九死一生,像是漫漫无涯的人生旅途,每一步都像踩钢索,永远不能确定前方的路途。
安妮笔下的女子永远都是一袭白衬衣、白棉布裙、旧仔裤,偶尔也喜欢蓝色镂空式的真丝服饰,以及长至膝盖的大背心。手腕上戴一只银镯子,喜欢穿球鞋或是布鞋,长长的秀发散落在胸前,脸颊上或是眉间有一颗黑痣,有着对文字及咖啡的痴迷,没有同伴没有呼应,习惯把自己静悄悄的从人群中隔离出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独自往来,但又都是出类拔萃的。
我也喜欢棉布服装,因为棉布在夏天吸汗性强,天凉的时候感觉到温暖。安妮笔下的女子大多情绪化,不懂得压抑自己的感情。有时候很纯真,有时却很尖锐,一个人的时候目光空洞,精神游离。这些女子都有着温暖的名字,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爱情。比如她们内心永远牵挂着远方的某个男子,这个男子能够带她们温暖、安全,也能够抚慰内心的创伤,而她们却永远不能与其结合在一起,那份牵挂撕扯着她们的内心,痛的无法释放。
安妮笔下的女子倔强、敏感,对爱情有一份异于常人的执着,她们在世人面前是那么的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如此疯狂。她们一生都受宿命的安排,想逃又逃不开,只有用音乐来填补这种空洞与恐慌。有时候很是羡慕安妮笔下的这些女子,羡慕她们的美丽、坦然与痴狂。
羡慕归羡慕,但我们总要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尽管自己也喜欢安妮的文字,但不想做安妮笔下的女子,这些女子太过悲情与颓废。不过,还是要祝福安妮,祝福这位远离人群桀骜独立、自惜自傲的宝贝,终于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