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家·竹印象
竹。高风亮节,虚怀若谷,清亮修长,耐看耐品;竹枝青翠,富有弹性,横斜逸出;竹叶青青,遮天蔽日。江南人家多小院,总喜欢在房前屋后植几竿翠竹,一年四季享受青青之色。倘若新建小巢,也总不不忘在谷雨清明前后,移栽到庭院里,很快就长成高大的树,能让俗人的家园,转眼而成高贵的宅院。黄昏时分,缕缕炊烟袅娜于片片绿海当中,盘旋于竹叶之上。鸡犬相闻,黑瓦白墙,江南人家融进了片片竹海里。
谷雨、清明时分,竹林间热热闹闹,也是人们最朗润的日子。绵绵春雨润湿竹林,交融在春光里的大片竹笋破土而出,齐刷刷一大片,让人顿生无限的欢娱与希望。雨后春笋,朝气蓬勃。竹子间土壤肥沃,湿润松软,最是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窝小鸡,各自在竹木间觅食,嬉戏追逐。小鸡扑翅啄蝇,伸爪寻虫,忽左忽右,不大一会就鸡囊饱涨了。家乡人经常拔一几根回家,剥去赭石色的外壳,把大块白净的笋块放如盐水锅里,不几分钟,清气逸出,满屋子缭绕开来。趁着兴味正浓,舀出一两块笋儿带汤放在碗里,没有任何佐料,喝上一口汤,清爽可口。抓出笋块,咬上一口,又甜又香,清清脆脆。到了晚上,若是来客,拿出一块腊肉炒上一把自家酿制的泡菜,那香味准是谗人了。晚归的主人,把铁犁、锄头、簸箕等放置在竹子旁,洗一把手后,添上一碗淡黄色的糯米酒,一家子倒也其乐融融。
凡留心竹子成长处,必有涓涓溪流潺潺流淌。嫩嫩的翠竹把白的透亮的溪水染成青青之色,就连水里游动着的鱼儿也流光溢彩了。家乡人欢喜用竹子串成筏,竹筏既可漂流,又可用来捕鱼。记得童年里,小伙伴常用竹子削成鱼叉去水库里叉一两尾鱼回家;或者,弯来一竿金丝竹,弄成钓鱼竿,在水里钓些鱼儿回家尝尝鲜;有时干脆拿出竹编条子,在水溪水里网些鱼虾,解解荤谗。清凌凌的河水旁传来清灵灵的笑声,更传来青春逼人的巧笑声,那是如竹的江南女子在捶衣,姑娘甜美的笑声与“啪嗒啪嗒”的捶衣声,飘荡在竹林间,悠扬极了。
月色如水的夜,微风过处,竹叶沙啦啦作响,如飘渺的眠歌,细柔温婉。月光泻下银光,洒落在竹子的空隙,给修长的竹子拉开一个长长的倒影,悠远绵长。村口有几个小伙砍下篁竹,制成短笛,一曲曲天籁之音把思念传递,吹得村里人的心房也渐渐柔软起来。灯火一盏盏熄灭,人儿渐渐进入梦想。竹林似乎也沉寂下来了,宁静覆盖了村庄。
一千多年前,江南大地上的一个别样聚会,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底。那是“兰亭会”,王羲子来了,谢安来了,王献之早已抚琴迎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会于兰亭这一个茂林修竹的地方,开始曲水流殇,诗词歌咏,把酒临风。一场聚会下来,诗稿成叠,众人提议,由王羲之写篇序言,编辑成文。王羲之不负众望,用一管小竹鼠须笔,一张茧纸,记叙了当时的欢娱场景,感叹人生易逝世,宇宙之大。东晋许多士大夫跟竹子结下了三生之缘,他们写竹,画竹,歌竹,用竹,甚至有些高雅之士干脆给他们的群体起名为“竹林七贤”。江南翠竹,永远活在他们心间,同时他们又通过这青翠的竹,把华夏文明传承。文同爱上了竹,把竹画活了。郑板桥恋上了竹,写了不知多少的竹诗,画了不计其数的竹画……从此,江南庭院栽种修竹蔚然成风,竹,也成了主人高雅的代名词。
竹林成了竹海,江南儿女沉醉在这片海中。他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竹类的工艺品,源源不断地将竹品送出山外。竹子纷纷倒下,他们的口袋也渐渐鼓起来,如那竹子节节拔高。从此,电视的歌剧声,音响的琵琶语,汽车的喇叭声在江南的竹林里飘荡,久久地回荡在山谷。
江南儿女的日子也如清风拂动的竹子,不住地摇曳,悠悠晃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