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平沙落雁》之欣赏

《平沙落雁》之欣赏

2013-12-16 17:06 作者:闲时一得 阅读量:189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每天打开自家的小屋,音乐就随之响起。忽悠扬、忽舒缓、忽激越、忽忧伤。没有人不喜欢音乐,因为音乐是心灵的洗涤剂。在网上四处游荡时,一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就会立即将其搬到自己的小屋中,这已成了一种习惯。

今天,又将一首古琴曲《平沙落雁》搬到了自己的小屋之中。静心地聆听与欣赏,不知不觉间,又让自己醉倒在悠悠的琴声之中。赏乐似饮酒,人虽醉,志则清。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敲打起键盘来。

其实《平沙落雁》并非琴曲独有。而以此为名的还有诗词,宋朝诗人刘改之,就写过一首《平沙落雁》:“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为何偏爱来潇湘。”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过,宋迪最得意的“潇湘八景”山水画,其中有一幅就叫《平沙落雁》。

有人说古琴曲古朴、低沉、晦涩。非心静者,不能听,而能听者,心则不能静。试想如果那位樵夫,在聆听那曲《高山流水》时,不是心随曲动,口随心动,道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之意境,世上也就不可能会流传摔琴谢知音这样的千年佳话了?

乐为心声,在欣赏自己喜欢的乐曲时,怎么可能不触及心灵深处,并引发出那种微妙的感应来?怎么可能不随着弦韵的铺展,在音乐的写意中让自己的思维,引申出属于自己的臆想来?也只有与音乐有了水乳交融般的契合,才有可能使聆听,达到一种超然的妙境。

古人对《平沙落雁》的曲意解题不一。有的说是:“取清秋寥落之意,着鸿雁飞鸣之形”描写的只是纯粹的秋天之景物。而有的却说是:“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一种情感表达。也有说是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而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人生感叹。

我听《平沙落雁》,眼前幻化出“黄沙漫坠掩雁痕,雁翼扑闪扬沙迷”这样一幅,变幻迷离、水天合一、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南方一隅,秋深枫红。江水滔滔,芳草萋萋。芦荻摇曳,雁鸣在天。江风明月,黄沙无垠。鸿雁翩然而至,悠然降落沙洲。在那幽远的琴音中,可见鸿雁偶尔盘飞、时而滑翔。大雁低吟,小雁浅唱。江月相映,雁影婆娑。黄沙虽望月无声,却记下蹒跚步态。雁儿终于在素弦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盘旋,无数次的寻找,无数次的辗转反侧,无数的跌荡起伏之后。身心疲倦,它们蜷缩在一处芦荻丛旁,收起羽翼静息于月下,沉沉睡去。任凭霜寒,任凭夜凉,把高傲的头颅,轻轻藏于腋下。不论风吹霜露,不论月明星辉,不论长歌短唱,不论琴咽琴哽,只是沉沉地无言于风霜之下。此情此景,谁能说这不是一幅最真、最实、最美的人生画卷呢?

有人说《平沙落雁》有着自然的妙趣,又有逸士的雅兴。不落俗套的隽永清新的韵味,使人有一种曲径通幽之兴味。直吟环境逸情,质朴自然,却不平板干瘪,于清意中,微漾涟漪。

是啊,聆听整首曲子,你能从中感觉到一种随性的“散漫”。而就是这种贯穿在“散漫”之中的无序性与无定向性,才让欣赏者,从中领悟出一种独有的灵魂独白。

而这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灵魂独白,在现实变得无比现实,无处不物欲横流,无处不声色犬马,将灵魂与信念只做笑谈的今天。有谁还会在意,这样一个虚的无法用实际证明的,忽焉似有,再顾若无的,来自远古,而实属本真的音乐独白呢?

如果此曲真如古人所言:“以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那此曲就是对“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哲语的最好诠释。那么做为一个赏乐者,怎样才能从这悠悠的古琴声中,捕捉到弦韵瞬间,撩拨出的那份画外之音的灵动气息,使思维能揉叠出一个梦一般的奇幻,让心情涌动出诗一般的旖旎来呢?

一介附庸风雅的渔夫,无能回答这样深奥的命题。我只知道这清越的天籁余音,久久而绕梁不去……

其他人在看啥

    《《平沙落雁》之欣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