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之旅(一)
喜欢读书,是因为在淡淡的书香里可以忘记生活的郁闷和苦涩。
读书缘起少年时代,在偏僻冷清的山村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商场,没有公园,没有车水马龙,只有沉浸在书本里,寻觅崭新的天地,寻望外面的世界。
最初与书相识,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连环画,无论是新还是旧,都给我许多喜悦和欢乐。老爸每次出门,都要给我们姐弟二人买些“娃娃书”,有图画,下面有文字,极容易就看懂了。我们看的连环画以历史、战争的居多,什么《夜幕下的哈尔滨》、《封神演义》、《七侠五义》、《闪闪红星》、《薛仁贵镇西》等等,陶醉在里面的剧情里面,别提有多开心,常常一看就是半天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嬉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年龄慢慢大了以后,家里人就不再给我们买连环画了,对看书也就有了些限制。书名和里面的内容,家里人都要审核,以免误入歧途,看了不良之书,影响我们的心智。其实,在我就读的小学里面,同学已经十分羡慕我了,多少有些课外书可以看看,他们几乎一本都没有。问我借书的人就多了起来,我在班上的地位也比较的高。
上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啃一些大头书,厚厚的那种,全是文字的。偷偷的去读《铁道游击队》、《东陵大盗》之类的书籍,躲在小被窝里,打开手电,借着微弱的光芒去读书,欣赏里面的人物,沉浸于书里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要默默的记住,天亮了去翻阅字典,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不少的词汇。那样的读书场景至今想起,内心还是激动不已。
爱书最厉害的是在上师范的三年里,我每周都要去借阅文学巨著,什么《第二个太阳》、《子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等都是在自习时间看完的。对于一切好书,自己也就有了据为己有的念头。我是委培生,需要支付大量的学费,生活费还是自己承担,所以在买书上决不能问家里要。节省下生活费,别人买衣服的钱,我都用来买书看。渐渐的,床头旁边竟然堆了不少的书刊,这就是我有别于其他女生的一个标志。
书读多了,写文章的速度和质量似乎都有些提升。无意间涂鸦写了一篇《昨天。今天。明天》的散文,邮寄到《师范生周报》,熟料在几周后,竟然得以发表。当时,我还在宿舍吃饭,同学突然叫我说班主任让我去他家一趟,我忐忑不安,最近自己没有犯什么事情啊?走进老班的家,班主任笑着说我的一篇文章发表乐,学校的党委书记十分开心,对我的处女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那一刹那间,我呆住了。
文章在报纸发表后,很快被学校放在了报栏里面,许多人都去观望,在一周后的升国旗时,校长专门表扬了我,称赞我们学校还是大有人才的,然后就列举了我。听着校长的话,我的心就像潮水一般,波涛汹涌,翻滚不息。
书记的赞扬和校长的认可,极大的促进了我的写作兴趣。此后,我练笔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小作品都得以登载,大多在《汉中作文报》上,也有少量刊登在《汉中日报》、《中学生作文周刊》等杂志报刊之上,每次的稿费和班级的奖励,我都会去买书,一来纪念作品的发表,而来鼓励自己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好文章。
参加工作后,日子依然很清贫,地方还是寂寞。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考验着我们年轻人的意志耐力。有的小伙子经受不住太孤独的生活,就慢慢的染上了赌瘾,每晚都要大战几百回合,熬灯守夜,乐此不疲。我呢?空闲下来,就翻翻自己的书,重温文学经典,或者在躺在床上背诵一些经典佳作。雨声阑珊,清风而起,我就伏在桌前捧一本书,边读边抄,边读边写批注,许多书虽然是泛泛而读,不求甚解,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急于求多,但也在大量的阅读之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丰富提高了我的语言能力。
周末不回家,天晴气朗,阳光普照,我搬一个凳子,坐在门前面,泡一杯子淡茶,看着心仪的书,悠然自得的慢慢品读。这时候,阳光柔柔的,风儿飘飘的,心里暖暖的,整个世界似乎只有我和我的书,书放在我的手上,更像是放在我的心底,我和书就是浑然一体,我就在一字一行里游动,我就在一字一行里穿越。
读着书,受益着书的灵气,感受着不同写书者的性情,新鲜美丽的词汇也钻进了大脑,高雅素净的情怀也感染着我的心灵,潜移默化的提升着我的个人素养和语言能力。
在我的课堂上,我总可以随意自如的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诗词,渲染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知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海纳百川,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变化多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讲的是眉飞色舞,一节课间总是过的很快。
买了电脑以后,读书的时间变少了,偶尔会看看电子图书。大概是受到一些社会功利的因素吧,我在一个时段似乎不喜欢读书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的书生情结开始慢慢消融,迷失在无边的荒漠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