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感和创造力
清晨,坐车经过金黄色的麦田时,和风吹送,麦浪滚滚。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的优美句子:“……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是啊,“麦浪”两字形象地描写出麦子在和风吹拂下优美的姿态。想必是古人一时萌生灵感而作。这种瞬间的一蹴而就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点燃了想象的星星之火,产生出伟大的创造。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捕捉到瞬间的灵感,凭借伟大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记得在《歌德谈话录》里歌德曾经提到一切不同寻常的创造都是上天带给人类美好的礼物,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歌德进一步提出,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雷特》的时候,实际上《哈姆雷特》已经存在了,莎士比亚只是将他发掘出来,也就是说莎士比亚心中已经有了《哈姆雷特》的形象,他随时都可以把它写出来,他可以时时写、处处写,他需要做的是技法上和语言上的日臻完善。相反,如果一部作品是由作者强迫自己写出来,甚至出现写不下去的情况,这不会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歌德在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时候,只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这是因为在维特没有创造出来的时候,歌德已经有了灵感,已经有了维特的轮廓形象,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尽快将维特的形象浮出水面。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曾经写道:“为什么天才的激流难得涌现?更难得汹涌奔腾?”“是因为激流两岸住的是沉着冷静、深思熟虑随时扼杀天才的老爷。”社会容不得天才,经验时时刻刻在和天才的想象力作对。人们总习惯于相信经验而不相信想象力。试问,当小时候的阿姆斯特朗告诉人们说有一天他将登上月亮,有谁会相信呢?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诗《先知》,屠格涅夫的《幻想的女神》都是诗人在产生的灵感和幻觉的启示下写出来的。可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作品,都称得上上乘之作。
那么如何捕捉到瞬间即逝的灵感?如何使作品具有创造力?首先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时时想,处处想,哪怕在睡梦中也要想象,这样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停止了想象和思考,就像鸟儿停止了舞动翅膀,终将坠入尘埃。在想象和思考里面,古人追求一种“静”,在静中顿悟。这种静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如古人追求的“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如诸葛亮所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参透心灵的宁静,才能将自己置身于外,达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的作品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出来的,著名作家海岩的优秀作品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其次要注意观察,或者说要有极强的观察力。如高原上的一排白杨树,茅盾先生通过其敏锐的观察力,写下了名作《白杨礼赞》,这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之一。敏锐的观察力就是要察觉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哪怕是很微不足道,也要捕捉到它。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善于打开心灵的窗口,透过经验的表象,察觉并不为人所知的东西。拥有了想象力和观察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灵感和创造会不期而遇。
文学作品的成功是这样,艺术作品的成功也是靠灵感造就,科学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无不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是凭借其出色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从偶然看到的苹果落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苹果树足够高,高到月亮上,苹果会不会落到月亮上去呢?”牛顿正是灵感萌生而立论的。另一个例子,传说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和其弟子畅游地中海时,他指着波涛滚滚的海面说:“自然界是多么的和谐,看那波峰和波谷,就像奇数和偶数一样。”他的一个学生希勃索斯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如果用我们乘坐的舟来量大海的海水,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整数,是小数。希勃索斯问道:“老师,如果测量的结果既不是被除尽的数,也不是无限循坏的数,那会是什么数呢?”未等毕达哥拉斯回答,弟子们就把希勃索斯当作异端扔进大海。希勃索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像前面所说社会容不得天才。希勃索斯虽然牺牲了,但是社会在进步,人们最终还是发现了不可通约数,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为了纪念希勃索斯,称之为无理数。
可见,在人类历史和时代进程的发展中,灵感和创造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心情,细心观察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