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俞平伯
周末时,妻说去逛商场。我本不想去,又不忍拂她之意,遂行。大街上车马如流,显得拥挤异常,车缓缓的挪动,弄得我是心情很烦躁。虽说从家到商场不过半小时的路程,却足足用了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商场,又被停车位搞得团团转,大伤脑筋。
把车停稳,我说你自己个儿去吧,我在车里等你。妻说随便你,便兴冲冲的杀进商场。与妻而言,商场比家里还要亲切熟悉。而我也乐得独自静会儿,至少看不到她东捡西翻,听不到砍价声声。
看着妻意无返顾,我点燃一支烟。眼睛漫无目的的四望,人间百态尽收眼底。这时。一家书店赫然闯入眼帘,简单的装修风格,墨君——好名字!
我拿出电话,告诉妻子我去对面书店看看。穿过拥挤熙攘的大街,信步跨进书店。一股书香扑面而来,直沁心肺。也许是许久不来书店的缘故,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整齐的码放在书架上,竟然弄得我有些不知所措。感觉着陷进了知识的沼泽,越陷越深。一名店员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我说随便走走,忙你的。也许因为顾客不多,店里很安静,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书架上大部分是文学类图书,只有少量的工具书,从中倒也看出店主的意趣来。
悠闲地走着,我不禁在我的最爱——散文类图书前驻足。随手抻出一本《俞平伯散文》,翻开目录,《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拜读过朱自清的佳作,一直无缘目睹俞平伯的同题佳作,不想今日却与之偶遇。
1923年8月。朱自清与俞平伯一同泛舟于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记游散文。时隔半年,他们的同题作品在《东方杂志》发表。名人雅兴,同题竟作,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朱自清观察敏锐,能穿透创作客体的表面,窥探他灵魂的深处。在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笔触细腻,文路清晰。作者紧扣预设命题的重点,洋洋洒洒的写成了数千字的记游大作。朱自清是重游,秦淮河的水色灯光,疏林淡月,画船歌音,早已烂熟于心。进而又巧妙地使用空间变幻的优势,层层推进,奋笔之间,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迤逦风光淋漓毕现了。
朱自清在文中偏重于对秦淮河文化的沉思,而对于特殊的文化实体——歌妓面前,也陷入一种动情与道德的矛盾中。我们在文章中不难看出溢满字里行间的郁郁的“眷恋”的本真。朱自清以写景著称,而且景物闪现出自然的灵性与神韵。记得《乡村》中描述的老妇人,望着满脸皱纹,眼睛有礼貌的微笑的她,竟然发现“当年她是个美人”。在此篇中,朱自清通过对大中桥两旁破旧不堪,烟熏遮面的木壁房子,同样发现了它“当年的美丽”。也许这与朱自清写过诗,仍保持着一颗诗心有很大的关系。
读罢俞平伯版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心中亦是由衷的钦佩,不愧为与朱自清齐名的散文大家。
在这篇佳作中,俞平伯则是悟性浑圆,一味隐藏在自己的灵魂深处,通过自己的灵魂来透视客观。从写作时间与跋文附记推测,俞平伯返京后不久即作了这篇同题作文,可见其稍加构思就脱稿了,足见其思想敏捷,行文潇洒。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朦胧感。作者“雾里看花”的向我们讲述他的感觉,生发他的遐思。就连语言本身也是表达含蓄,语意幽趣,句式错落参差,仿佛飘着一层云霓般的色彩。语言在他的手里只是感觉的外观。文章开始,他的感觉就悠然的被“颇朦胧”的情景与“怪羞涩”的滋味缠绕。因此才有由古河夕照产生的“一抹胭脂的薄媚”的幻。由此产生连翩浮想,最后,徐归时,心头泛起“幽甜,圆足”之情,渐渐的转入灯阑,河静,人倦的尾声。
想当年,二人同游,同题竞作是何等的快慰。如今,朱自清与俞平伯竟然在此邂逅,重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亦慰甚。
正当我凝神静思时,妻已在外面叫我。她左手提包,右手提盒,一脸兴奋。我亦到柜台结账,遂携书与妻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