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秦巴雾毫”的兴与衰
“秦巴雾毫”是80年代初镇巴县茶技站研制的名茶,也是陕西省第一品通过科技鉴定的名茶。此茶一经推出,深受茶叶专案和广大品茶爱好者的好评,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和博览会金奖。20多年来,“秦巴雾毫”茶在镇巴县人民的精心呵护下,声名远扬,经久不衰。上世纪80年代末它就成为中南海指定用茶,并远销世界各地,受到国外茶叶专家和品茶爱好者的好评。但是,近年来,随着陕南名茶“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雀舌”等的问世,“秦巴雾毫”茶逐渐榜上无名,悄然隐退,在令人深感惋惜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深思。
镇巴位于大巴山腹地,这里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茶树生长,海拔高,云雾几率高,无污染,土壤里含有锌、硒等微量元素,是生产优质茶的理想场地。
镇巴产茶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镇巴茶产于晋,盛于唐,也曾为贡品。《宋史》唐文若传云:“高宗时唐入官通判洋州,西乡县产茶,亙陵八百余里。”清《一统制》云:“茶出西乡县归仁山”。“归仁山”在今镇巴县渔渡坝。宋、明和清嘉庆七年(1802)前,镇巴地属西乡县管辖,史书上说西乡县产茶,主要指的是今镇巴县和西乡与镇巴接壤的南部山区。
“秦巴雾毫”就是利用这里的优质茶叶,采用现代先进科学的制茶原理制成。其外型条扁显毫,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具有名茶的特质。日本茶叶名家高木义隆先生邀请日本茶叶名家品尝“秦巴雾毫”后,众名家赞不绝口。前国家作协副主席冯牧先生品过“秦巴雾毫”后,欣然提笔写下“秦巴雾毫,茶中珍品”八个大字。前国家外交部长乔冠华先生夫人章含之女士品尝“秦巴雾毫”后,有感而发,挥毫题写了“秦巴雾毫走向世界”的祝词。
“秦巴雾毫”的“秦”指的是陕西,“巴”指的是镇巴,“雾”出自“高山云雾出名茶”诗句,“毫”指茶树嫩芽特有的银色茸毛。 “秦巴雾毫”茶研制过程中凝聚了陈椽、蔡如桂等众多茶叶专家的心血,他们查阅资料,克难攻坚,博采众长,历经数年,方有小成,后经多次改进,广泛宣传,众人认可,才有名气。好不容易打造一个名牌,本应倍加珍惜,共同呵护,使之茁壮成长,开出又鲜又艳的花朵。可惜“秦巴雾毫”茶没有获此殊荣,她也没有像“龙井”、“碧罗春”、“铁观音”等名茶那样,历经千年不衰,而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名茶是一个品牌,打造一个好的品牌不容易,保住一个品牌更不容易。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名牌。让名牌产品的牌子经久不衰,名气越来越大,“牛”气十足。
“秦巴雾毫”成为名茶后,为镇巴人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茶一时供不应求,单价每公斤高达近千元,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茶农一哄而上,争着制作“秦巴雾毫”名茶,由于管理不到位,技术指导跟不上,粗制滥造者也不少,质量难免下滑,影响声誉。
研制者功成名就,悄然隐退,后继者未能继往开来,使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名牌的背后必定是人才在支撑。“秦巴雾毫”名茶的衰落,最主要的还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秦巴雾毫”公司已开办30多年了,如今还是一个只有几个人员,手工作坊式的小公司,一年也就生产茶叶几吨,“秦巴雾毫”好茶也就几百公斤,公司自己的茶园也很少,全靠从茶农那里收购鲜茶叶加工赚钱。
政府缺乏名牌保护意识,未能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加以扶持,而是任其自生自灭。“秦巴雾毫”茶出名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镇巴还推出了不少名牌产品,如“秦宝牌”宣纸、“班城牌”老窖酒、“70、50型”榨油机等,但大多是好景不长。究其原因,大都是对名牌产品保护不力,后续工作没有跟上。茶叶是镇巴的传统优势产业,镇巴现有茶园几十万亩,年产茶叶几十万公斤,退耕还林后,茶叶产业发展潜力更大。县委县政府应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力度,从人、财、物上加以扶持,集中精力打造“秦巴雾毫”名牌,切忌见异思迁,追风赶浪,今天板栗,明天杜仲,后天黄姜……到头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穷了百姓,少了政绩,哪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