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印象
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我独自歪在床上看书,很喜欢这种滴答滴答的宁静。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许,并不讨厌下雨,只是怕走泥泞的路。经过一夜春雨的洗礼,阳台的花草倏忽长出了新枝,我心中莫名地欢喜,顿时发现清明将至。
南方的清明正是油菜盛开的时候,也是春耕农忙的时节。不必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杏花烟雨江南杨柳岸,光是渐满河水里的肥鱼和山上野菜就够吸引人的了。记得前些年的时候,清明回乡,冒着大雨走了五六里山路。晚上母亲炒藠头腊肉,青翠鲜嫩的藠头与红黄醇香的腊肉可谓绝配,光是闻着那味儿,沉睡的胃就开始温暖起来。烧着松枝,烤着湿透的裤子,灶膛里不时发出“哔哔啵啵”的炸裂声。热气腾腾的火光映在身上暖融融的,外面风雨呼啸,瓦上噼里啪啦,怪鸟哇哇地叫着……一时兴起,便胡诌几句:“三月天气新,野笋鳜鱼肥。采得鲜蕈子,松枝小火炊。”这大概是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清明回乡。
在家乡,清明讲究“前三后四”,即清明前三天、后四天皆可扫墓。以前,我们家族有统一的祭奠仪式,舞龙、举旗、打凉伞、乐鼓……上山祭拜,大搞几天,其壮观程度堪比春节。近些年,各户分开祭祖,一行行男人(大多是祖孙三代,女性很少出门扫坟)带着酒食、花卉、锄头、香烛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颇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味道。写到此处,不禁想起逝去的祖父,记得每次长谈我都是静静地听他诉说。他早些年做过一些大事,阔绰过一段时间,生意做得很大,后来吃了官司,家道由此衰弱。上次谈话已是三年前了,说家里的事情他也无能为力,近些年身体有些不好,时常腿痛,行走不便,恐怕不久于人世,末了他又问我的学业和其他兄妹的情况……每念及此,唏嘘感慨,凡此琐碎,如影历历,虽为陈迹,思之凄鲠。
扫坟的意义在我看来其实蛮多。春游踏青、家人聚会、采吃野菜……当然主要还是缅怀先人。青苔斑驳的石碑上仿佛记载着一个人的一生,仿佛历史的风雨都能用手指在漶漫的碑文里掏出来。我也临过一些墓志铭,上面的文字也算是盖棺论定吧。对每个人而言,祖坟算是叶落归根的“根”。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祖坟都跟他冥冥地连在一起。《三国演义》里面就有“先人坟墓,远在蜀中,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之句。书上说成吉思汗的陵地是墓而不坟的,为了方便后人祭奠,就在墓旁杀一只母骆驼,然后每年祭奠时牵来小骆驼就能顺利寻到。在广西南宁一带,在那里投资的很多是民国败退台湾的桂系军官子女,我想这也是对故乡的一种情怀和对养育祖先的土地一种特殊感情。
山花扫更落,苔痕踏复生。私心揣度,扫坟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告诉活着的人,不管你生前如何辉煌,死后都是一抔黄土埋白骨,两行青松掩残躯。当你看到此处,想到此处,就能放下很多,什么功名利禄都是虚幻,一切归于尘土,爱恨情仇不过风雨一瞬。会喝酒的也说“万事不如杯在手,莫恋生前死后名”。人生在世,如草上轻尘,有生之年,贵在适意。扫坟不仅是对死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