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的创作二
浅谈小说的创作二
最近,泥网里出现了很多小说,几乎让人目不暇接,使原本以抒情为主见长的散文诗歌变得稍稍逊色。泥网小说的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对泥网小说的阅读,感受颇丰,浅谈如下,欢迎不吝斧正。
首先,小说的精髓是精炼传神,读过之后拍案叫绝。
精炼传神是小说家不断追求的目标,或者毕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中国古代的小说如《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风趣横生,富有机智与幽默。《世说新语》里面的小说故事精炼传神,让人读后拍案叫绝,也可以说是当今小小说的渊源。比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到李元礼家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读过之后,让人顿悟,颇有小小说“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味道。
对于中长篇小说,要尽量避免拖沓冗长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老太婆的裹脚布繁缛没完没了,让人读过之后顿生厌恶之感,或者索性跳过大段大段的繁杂无味的描写。特别是在小说的开头,这样繁杂拖沓的描写极容易使读者对作品失去兴趣。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开头部分的描写略显冗长,好在作者描写背景时空维度的辽阔弥补了这些不足,从阅读的角度讲完全可以再精炼些。
其次,小说的特技是巧设悬念,读过之后掩卷沉思。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中设置疑问或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因此,凡能增进这一关切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如平波的《蛋壳》可以说把小说的悬念演绎的淋漓尽致。我觉得在《蛋壳》里面,作者惯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是暗示和虚虚实实的描写,再加上多条线索的铺陈,使读者充满了对情节的期待,对林晓和梁建摆脱因地位性格之间差异的真爱充满了期待,或者一个浪漫的童话自始至终洋溢在读者纯真的心灵里。
产生“悬念”的方法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突然发生意外的事件,读者急于知道原因;二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有了暗示,急于弄清究竟。三是读者对所述的事件知道大概或可能,急于知道更详尽的细节。四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道事件最终的结局。悬念的设置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甚至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推进到高潮。这样的手法在电视剧本里十分常见,正是悬念的设置使读者读后陷入沉思,对作品的情节充满了期待。
再次,小说的意蕴是曲折斡旋,读过之后浮想联翩。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要力避平直、呆板、停滞,要着力在腾挪闪跌上下功夫,力求柳暗花明,左右逢源。要达到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境界需要琢磨透曲折和取舍。曲折,或由一件小事引起,几经转折,遂露真意;或通过想象、联想曲折地表达;或由一层意思转出另一层意思,越转越深;或借助多条线索相互铺陈,最终取得渔夫收网的效果。如《水浒》中对武松快活林一节的描写,读后让人浮想联翩、快意恩仇。从武松受恩于施恩,到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到蒋门神报复,到最后武松血溅鸳鸯楼。经过几个章节的描写,一方面体现出武松的人性,一方面揭示官场的黑暗,一方面让读者无限遐思,可谓一石三鸟。取舍重点在于张弛有度,任何情节都有轻重缓急,不可千篇一律。要懂得选取曲折诱人的细节,舍弃索然无味的叙述。
所以写小说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若这样,文章就失去了韵味和意趣,索然寡味,平淡无奇,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反之,文章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含蓄巧妙,耐人寻味。
最后,小说的层次是脉络分明,读过之后一览无余。
小说如果过于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可能会让读者阅读后感到非常吃力,甚至产生情节的混乱和人物的混淆。这样,就需要作者在小说最初的谋篇布局方面多下功夫。谋篇布局就像一场战争的战略方针,而具体写作手法和情节就像局部战场的战术一样。要想赢得胜利,战略和战术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读者,一当陷入到情节中,就好像瞎子摸象,对小说一知半解,不能纵观全局。为消除读者因此带来的疑虑和迷惑,需要作者把握好章节和线索,做到穿针引线,收放自如。
除了以上特点外,小说创作还可以采用对比映衬、设计巧合、前呼后应等方法,但要注意张弛有度,缓急有节。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故意外生枝节,则有“画蛇添足”、“刻舟求剑”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