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本文从陕南贫困地区农村的实际出发,谈谈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让农村活起来,火起来,最后才能富起来。
中国有句古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户不会生虫。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间万事万物,运动了就会生出生机与活力,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纵观古今中外农村的发展,凡是活起来的时候,农村就会火起来,农民就会富起来。在中国,远的不说,就从中国共产党兴起时说,国内革命战争是打土豪,分田地,为农民获得土地而战。土地从少数人手里流动到了大多数人手里,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无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活了,也火了。这是通过政治斗争,用革命的强制手段,让农村土地、山林、住房等——农村的财产——流动了起来。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土地的经营权由原来的村集体承包给千万农户,由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再一次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这是运用经济手段,让农村财产流动起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农村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农村活起来,火起来。因此,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连续发了11个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光经济方面涉及农村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就有40多条,主要体现在“三个赋予、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七个允许”方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搞好“三农”工作,让中国农村尽快活起来,也火起来,2014年1月中共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意见》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8大主要任务,33条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掀起新时期中国农村全面改革的热潮,激发中国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文件也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的特殊情况,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极大地调动贫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贫困地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新时期贫困地区的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村的资产——土地、山林、荒山荒坡、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流动起来。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多地财产权。决定还指出:农村的资产主要是指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山林以及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4年一号文件中对农村的这些财产的流动出台了政策措施,允许它们流动起来。2014年一号文件指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中央的政策已经明确。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如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些政策措施。这就要求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要大胆地创,大胆地试,创出一片新天地。这正如2014年一号文件所说:“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陕南贫困地区农民近年来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镇巴县杨家河镇贺家山村2013年下半年引进了“片片清”茶叶公司,该公司在该村里转了土地2000多亩,该村农民在短短的4个月内,从公司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费和劳务费40多万元,人均收益4000多元,而且今后每年都可以获得转让收入和劳务收入,农民非常高兴。位于镇巴县观音镇的丰源林牧业公司,由外出务工回乡青年刘绍周创办,他在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上,承包了观音镇废弃多年的500多亩茶园,又从附近的农民手中流转了近2000亩山地及荒山荒坡,种植茶叶、核桃并养鸡、养猪,带动了附近100多农民就地务工,彻底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也解决农务靠“3899”的问题,为当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双赢,现在这个种养基地,已发展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从陕南山区发展较好的农村来看,不论是西乡县的江榜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茶叶,西乡县的樱桃沟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樱桃和旅游产业,还是城固县的升仙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柑橘和旅游业,石泉县的明星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生猪、大棚蔬菜和蚕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农民的财产——土地——流动了起来,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财富,也让一个地方火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但是,总的来说,贫困山区农民的财产流动受自然因素、传统观念、基础设施、资金和政策导向的制约,“活”得很缓慢,发展也很滞后。从自然因素看,不少贫困地区都处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展非常艰难;从发展理念上看,多是受传统的小农经济影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从基础设施看,基础设施太差,并且建设困难大,耗资多,周期长;从资金看,建设资金短缺,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家财政资金投放比例低,社会资金外流严重。从国家政策导向上看,过去我们国家发展的重点在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是国家重点项目投放的盲区,国家在这些地区投放的主要是扶贫资金,主要是让这些地方的农民摆脱贫困,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走向虽有所改变,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还是缓慢。但是,笔者相信,在进一步落实中央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抓住新一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利用自己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土地、山林、荒山荒坡、草场宽阔的特点,走大农业之路,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药则药,宜果则果,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进社会资金,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大干快上,一定能迅速走上富裕之路。
其次,要加快农村交通、金融、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交通是制约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最大的瓶颈。陕南镇巴县是一个贫困山区县,他们深感交通不便的苦楚,近年来积极争取中省市的支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先是提出了“大干三年,让交通大改变”的口号,使全县村村通了公路,66%的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2014年又提出了开展“交通提升年”活动的口号,要求通过两年的苦干实干,进一步搞好全县的交通干线,让全县的所有村级道路加宽到4.5米并硬化。由于交通的改善,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多项工作走在全汉中市前列,甚至全省全国前列。
金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对农村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贫困地区农业利润低,风险大,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强,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非常缓慢,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2945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因此,中央2014年一号文件把农村金融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部署,既强调要在总体上增加信贷的投放,同时也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央改革农村金融的契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开发农村高新技术,激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回流农村,工商企业投资农村,让财气聚集农村,推动农村更好地发展。
市场发达,形成体系,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达、活跃的重要标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贫困地区农村市场不发育,没有形成体系,不少农民还是处在自种自吃,满足自我需要上,不知如何进入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也不知道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完全处在一种盲目自发的状态。因此,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一定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让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农村充分流动,培养农民养成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引导他们早日进入市场,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手段来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
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保险等有关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很落后,必须加快建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再次,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要发展,要富裕,光靠传统的经营方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不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经营之路。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3.9%。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的经营权,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种养业,并且在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员培训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并要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除后顾之忧,使他们一心一意搞好农业经营生产。镇巴县近年来,积极鼓励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50个,专业大户500户,农业产化龙头企业30家,省级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6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自身经营的实际出发,依靠镇巴山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种养业,形成了高山养殖,中低山种植,河谷发展新型社区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让山区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城镇化新路子。他们大力推动西镇牛、白山羊、土黑猪、土鸡等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大力推动魔芋、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种植业的规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极大地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社区的发展。镇巴县观音镇大市川村是一个高山村,原来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有农业人口2265人,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富裕村,2009年还被确定省级新型农村建设示范村。他们的成功做法是: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成立村畜牧养殖协会,吸收会员231户参加,年出售商品猪3500头,农民收入525万元;成立村魔芋种植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魔芋1200亩,年出售魔芋360万斤,农民收入720万元;成立香菇发展合作社,入社22户,年发展香菇100万袋,年产值400余万元;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年输出务工人员13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50多万元。二是积极引进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他们成功引进陕西熙园农业有限公司来此投资,流转土地2000余亩,连片种植高产优质茶。农民既增加了收入,又有了就近打工的好去处。全村325户村民房屋搬迁新建,85%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家家程控电话,户户光缆电视,水电路三通。大市川村是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农村火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我们其他的村也一定能行吧!关键是我们要像他们一样,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村域经济。
第四,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陕南农村大多是山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农民生存条件差,城乡差距大。前些年通过新农村建设、秦巴扶贫移民搬迁等政策的落实,农村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危房较多,改造难度大。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利用新农村建设、秦巴山区整体扶贫、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等机遇,抓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二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彻底治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用足用活移民搬迁政策,把边远山区、居住环境恶劣、房屋陈旧破损的农民,及时搬迁到居住条件好的集镇、河谷、公路沿线相对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充分利用中央这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机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要让走出去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各项财产和权力有保障,要留下的人生活得更好,吃穿用度不愁,文化生活不缺,能够城乡同步。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让年轻人能留在农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这是贫困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五,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发展经济的技能。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一个地方的魂。经济的富有是低层次的,文化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无与伦比的。贫困地区农村的文化近年来有一些发展,但远远适应不了新时期农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势在必行。一是要把农村的文化场所建起来,让广大农民朋友在饭后茶余有参加文化活动场所。镇巴县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近千万元,建设农村乡镇文化活动室200个,农村文化书屋330个。集镇文化广场近百个。这些硬件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文化面貌,也留住了不少年轻人。二是积极营造农村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的举止行为,提倡节俭文明举办各种乡俗活动。三是乡村政府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镇巴县近年来举办的民歌进校园、近社区、进农村活动就很好,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氛围。四是要善于挖掘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五是加强对农村年轻人的再教育再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懂得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第六,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不断改善乡村治理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地区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中介组织不断出现,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也多样化,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不断增多,实行民主管理,阳光政务的呼声日高,原来那种单一的镇村党政一条线的党政条块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亟待探索新的村民自治形式。一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打破原来按行政区划组建党组织的范式,积极探索组建协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非公经济党组织等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二是要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畅通上传下达渠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三是积极推进村务、政务、党务公开,让各种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四是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关爱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五是坚决查处农村干部中的腐败行为。
总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要富起来,必须先使他们活起来,火起来。这是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所证明了的唯一选择。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财气聚集在农村,让人气留守在农村,让文气扎根在农村,中国的农村才有希望,中国的百年梦想才能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