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文化之旅,历史兴衰

文化之旅,历史兴衰

2014-06-30 09:02 作者:默默莲语 阅读量:157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虽说一直以来都有为看过的文写长评的习惯,但对于像《文化苦旅》这类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著作,我通常是恐于下笔的。我承认,若不是为了作业,即使我读完了这本书,也绝不会写下这篇文章。

“《文化苦旅》这一书中所写的每一处景物都蕴藏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处处彰显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篇篇散文中饱含着作者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慨和叹息,给人以一种沧桑感,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愈发浓厚。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这也正是我恐于下笔的原因,我怕我尚且浅薄的思想还领会不到其中深刻的含义,我苍白单薄的语句亦承载不起这样厚重的文字。

道士塔

滚滚黄沙如海,湮没了历史的痕迹,血色残阳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伤口,伫立在四起的黄沙间。

看着余秋雨写愚昧的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又怎样在一笔又一笔的“小买卖”中,将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挥霍掉,很轻的笔触,带着些嘲笑和讽刺的语调,句句读来却痛入骨髓。我的脑中就和作者一样,一片惨白。

我们在指责王道士的同时,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感到可悲。区区几个外国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华瑰宝,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国的历史,没有一次来得像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盗窃国宝而不自知,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国人简单地以极少的钱财换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记录,把中国的辉煌带到了他们的国度,他们的掠夺,不只是掠去了几卷经卷,几幅绘画,几座雕像,而是让一个民族蒙受屈辱,让一个民族的灵魂千疮百孔,让一个民族今天只能从外国人手中以高价买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的过错,是那些外国人,还是那个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他只是这场悲剧中一个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将这些敦煌文化放在伦敦博物馆,反倒能长久地保存。

“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好在,当西方的使者将中国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们取得的成就时,有中国的敦煌研究者埋头苦干十几年,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证明,敦煌的灿烂在中国。

却只怕,再过千百年,当历史的风烟已成为旧迹,不会再有人记得这份伤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阳关雪

一道沙坡,苍劲碑文说道:阳关古址。如今竟只剩下了废墟,成了荒原。

阳关,在甘肃敦煌,旷野里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看似荒凉的无垠沙丘底下,却藏着另一番辉煌。王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渭城曲》,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若不是因为王维这首《渭城曲》,或许那一座已经坍了大半的土墩早已消失在莽莽黄沙中,又怎么会有无数文人顶着寒风烈日,来到这儿寻找几千年前繁荣的唐朝文化?

除却诗意,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这里理所当然少不了杀戮和牺牲。在这片广袤而厚实的土地下,究竟掩埋着多少将士的灵魂?他们没有名字,没有可考的历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如今,那些烽火早已不再,戍守边关的将士也早已逝去。

只有阳关,还在静静地矗立在如此广博的天地间,就像是历史的老人,孤独地站在边远的塞外,见证曾经发生的一切。

无论生前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光鲜亮丽,身后也不过是废墟一堆。

牌坊

一座牌坊,青石条砌成,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案,不施彩粉,通体干净,秀丽而寂静的立着。

牌坊,算是中国独有的风景线之一。牌坊的作用本只是为了表彰功勋,并没有重要到要人用一生甚至性命去换取的地步,但正是这样一座牌坊,却又锁着一种贞洁,守着一份矜持,其下埋葬的血与泪,谁可数得清?

自古以来,从小小闺房到巧巧秀脚,女子终其一生都要被礼教所束缚,忍受不公正的遭遇,然而个中的辛酸血泪,又与何人说?她们既要坚守妇女的贞操,又要在放荡的男人面前善解风情,爱情,在她们眼中太过奢侈。即使是到了现在,男子一如既往地潇洒风流,会哭哭啼啼求人负责的都是女子。

一个女子的夙愿,不过是觅得如意郎君,结发百年为良人,长相厮守罢了。但是这样一个社会,用种种荒诞的舆论,把女子放在了比男子低一级的位置。在两个人之间,需要一方放低身段,委曲相就,这样的爱情,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多少年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向往迎来幻灭,一个又一个花般的生命早早凋零,碾为尘土。

淡淡的悲浅浅的哀贯穿了一座座牌坊,女老师们,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女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艰难地求着生路,委曲求全地去了,只留得一块冷峻的牌坊,无情地伫立在历史的风烟中。

这里真安静

迟迟不敢下笔,不知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充满幽冥气息的地方,这个让我震撼又让我畏惧的地方。

跟随作者徘徊在僻远森严的坟地,望着眼前的一个个石桩,那些日本战俘在黑夜偷运染血巨石的画面仿佛尽在眼前,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再次触摸到了“大和民族”的可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足以令任何一个民族生畏,令任何一个国家恐惧。

“历史的悲惨历程最终走向的是碑文的安静,当懦弱者不肯直面个体生命的深重罪苦和百病缠身的灵魂时,他就会一厢情愿的闭上自己的双眼然后说:安静罢,一切都回归清净了。无声而黑暗的东方就是这样在麻木的自醉中失掉了旷野里为拯救的光呐喊的嘴巴。”面对日本人,历史总会让我们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愤怒,一种尴尬,但也许有时候我们应该放下愤怒,去学习那些我们很早就该有的精神。

再来说说那些日本妓女。不知为何,无论看什么文章,令我感触最深的总是女人,哪怕她们并不是最重点的。

她们做着最屈辱的工作,却要整天强颜欢笑,她们思念故乡,死后却背向故乡,更不愿在墓碑上刻下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她们也许曾经拥有美丽的容颜,但现在早已化作一抷黄土。

“我相信,这些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一定比那边的墓碑群所埋藏的故事更通人性。可惜,这些墓碑群什么资料也没有留下,连让我胡乱猜想的由头也十分依稀。”

“这些,都一定有故事,而且是极其哀怨、极其绚丽的故事,近乎中国明清之间的秦淮诸艳。”

她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她们的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传说人死前,她一生中经历的事,都会闪电般回放。不知在死前,她们想起的那个人是谁,在夜静更深之时,她们的相思曲又是为谁而弹?

我多想作者能够写下去,告诉我她们的故事,告诉我她们的曾经沧海。可惜作者也无从说起。那些动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化作了无边飘渺的灰,留下的只有一个个石桩,长久地沉默着,仿佛是一场盛景过后,摆出的苍凉的手势。

坟地是这样的安静,安静到虚空,“神秘得像寓言,抽像得像梦境”,就像是旅途的终点站。

合卷轻叹,感受着心底一丝孤独的余韵。或许文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读不出来,读不透,但无论如何,《文化苦旅》一书,确实值得用心去细细品读。

其他人在看啥

    《文化之旅,历史兴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