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红卫兵
红卫兵——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产物,大部分由年轻的学生组成。红卫兵并不是真正的国家军队,而是一种特殊的群团组织,是文化大革命中冲击党政机关、造成社会动乱重要力量,对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197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红卫兵的活动逐渐停息。
一、红卫兵为什么学生成分居多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其主要组织者为江青,她操纵的是知识界,利用的是青年学生的冲动、不理智。青年学生在当时是一支能够被控制、利用的力量。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如同火山喷发一般,瞬间席卷了全国。造反、串联、武斗,几乎已经不存在“左”与“右”的斗争,取而代之的,是互相攀比“谁更左”。那时各地都成立了很多“接待站”。红卫兵满天飞,不管“飞”到哪里都有人接待,接待站就像现在的旅行社一样搞全程服务,以保证“文化大革命”的“流程”顺利进行。各地政府生怕招待不周会“引火烧身”,因为得罪了红卫兵就是“破坏革命”,其结果自然就是吃不了兜着走。红卫兵来了,当权派就可能变成了“走资派”,他们明知对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明知红卫兵危险也得欢迎。红卫兵所到之处有吃有喝。
发动“文化大革命”就要有人“冲锋陷阵”,先把中学生和大学生“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一支“先头部队”,以此来冲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比起动用工农兵来“成本”更低。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向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取“文革造反经”,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外围”学生,大串联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走的。
二、红卫兵的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红卫兵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派别林立,互不隶属,互相斗争。根据时间、出身和政治主张,大概可以分为:
老红卫兵,也称老兵,最早的红卫兵,干部子弟,血统论出身论。联动。文革后不久很快失势。
保守派,老红卫兵的效仿者,大部分是出身好的。依靠地方党组织和工作组。
造反派,红卫兵运动的主流。成分复杂,主张造反,进入革委会。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
极左派,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长沙杨曦光《中国向何处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体,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红卫兵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统一的组织。
三、文化大革命以后,红卫兵成为替罪羊。
红卫兵,其派系很多,联动范围广,互相之间都有争斗。文革结束后,国家明确解散。
其中一部分红卫兵的下场,因为情节较轻,无责任追究,但除一批得利的红卫兵们,其中大多被国家部门取消内入可能,故,大多红卫兵们没有政治前途。
另外,在文革结束后,作为领导者和先驱者的红卫兵的下场情况很复杂。一些被关进监狱,判无期徒刑。
还有一些红卫兵的下场并不凄惨,他们被说服教育,走上前线,认错揭露。这一批人大多正常化生活,入国家部门继续政治生涯,但其政治成就绝对限制于市级部门,至今没有红小兵领导出身的达到省级位置的。
也有一些逃亡国外的红卫兵。当时国内一片混乱,许多政治立场交错,在有些领导掩护下,许多人逃出国外,现在这些人还在国际流动,国内不曾报道过,但确实存在,而且影响力不小。这是极少的有自己思维有才能的红卫兵,与我国今日政见不同,对现在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批判。
当然,大多数广义的红卫兵,非出名非领导者,影响很小,甚至无影响,毕竟当时太多了。
四、红卫兵的出现、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弊。
文化大革命当中,有个人恩怨的斗争和报复,也有个人品质高下的较量,有思想意识的分歧也有组织手段的对抗,有成熟老到的高超技巧也有天真幼稚的意气冲动,有面折廷争的光明磊落也有口蜜腹剑的阴谋诡计,这一切使文化大革命错综复杂波谲云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弊有关。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资源分配依旧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实现,个人欲望依旧被严格控制,因而中国社会总体的价值取向依旧是理想和道德。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着影响。
中国人民虽然带着富裕的愿望和希望,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和做人准则;毛泽东在他的全部革命活动中,都十分强调世界观的改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这个思想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始终围绕着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至上的追求依然故我。人们原以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主义伦理纲常,以为“打倒孔家店”就是决裂传统。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幽灵没有简单地退出历史,这个幽灵一直活在领袖心中、活在人民心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姓“社”还是姓“资”不是毛泽东的问题,也不是马克思的问题,而是纵贯古今中国传统文化的老问题;文化大革命表面上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生死搏杀的延续,是精神至上还是物质第一即所谓“政治挂帅”还是“物质刺激”的人文战争,文化大革命的“文化”主题恰如其分。红卫兵则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颗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