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以身试水”凸显担当意识
“群众对水质标准的认知,不是用数据来了解的,而是通过可饮用、可游泳来判断,更应以领导干部以身试水来检验。”浙江“可游泳河段”申报活动日前启动,在6月26日举行的申报活动的视频会议上,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茅临生这样表示。(据6月29日《新京报》)
近年来,有些地方频繁出现重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事件,赏金开价从10万元、20万元,直到30万元,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然而,重赏之下,却不见“泳夫”,这一现状背后,凸显了河流污染和环境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条河流是否污染严重,为什么将“父母官”敢不敢下水游泳作为衡量标准?
从专业角度来讲,河流水质是有一系列数据指标来反映的。只不过,时下数据“掺假”司空见惯,环保数据的公信力更低,谁能保证那些数据指标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业根据“需要”炮制出来的?远的不说,前些天央视报道,青岛有一家电厂,负责脱硫运转的锅炉已经拆除了,但是却仍然能够向环保局传送污染治理的实时监控数据。这个“永不消失”的污染监测数据,带出了不少企业污染监测数据的造假丑闻。
同时,翻开各地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政府部门工作报告,从头到尾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各种指标,诸如氨氮排放量、pH值、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这些专业数据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基本是看不懂的“天书”。对广大老百姓而言,数据万千不如标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水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数据的改善,还需要这一改善能被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环保局长被“悬赏”下河游泳,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人们知道,河豚味美但有剧毒,烹饪河豚的厨师需要专业经验。这一行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制作好河豚给客人食用前,厨师必须当面先试吃,3—5分钟后厨师能安全离席,客人才可以动筷子。作为厨师,这体现了一种职业道德和责任担当。
领导干部带头“下水”试泳情同此理。在环境保护和河流污染治理上,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各级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责无旁贷,面对日益严重的河流污染,不治理就是不作为,治理迟缓就是慢作为,治而无效就是乱作为。检验河流治污的成效,最直观、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地方领导干部“以身试水”,把领导干部“拖下水”,是顺应群众期盼的、负责任的行为。
领导就是示范,要习惯向群众说“看我的”、“跟我来”。如果领导们真正能够随时随地“以身试水”,那么,广大民众对河流水质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