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得遇贵人
可以说,在葫芦庙的期间,无疑是贾雨村的人生最低谷,他穷困潦倒,衣食无着,每日只得靠卖字为生,换取些许的温饱。然而人的境遇往往是难测的,正所谓“祸之福之所倚”、“物极必反”,正当贾雨村处于人身的低谷时,他获得了命运的垂青,收获了爱情的同时,还得到了贵人的资助。
我们先看贾雨村的爱情,按道理说,此时一介穷书生,连自己的基本温饱还无法满足,何谈奢望爱情,但爱情往往就在这不经意之间就悄悄的来到了。书里交代:“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显然,在孤寺里一个人孤独地住着,面对一群和尚的日子,这对于年纪不大的贾雨村是相当寂寞难耐的,所以,当有一个异性经过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去观看,还况那丫鬟长的还不错,让贾雨村露出了男人好色的本质,所以会不然地看呆了。
而那丫鬟正是甄士隐家中的娇杏,她是不经意间看到这个贾雨村,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书中代言“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通过娇杏的眼,看到了贾雨村虽然此时落魄,但他却是眉清目秀,气度不凡,自然会吸引娇杏的注意。而娇杏还有过人之处,那就她也是会识人的,看出贾雨村只是一时落魄,日后一定会发迹的,前途无量的。所以他才会感叹“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一个小小的丫鬟能能有此眼光实属非常,这点和唐传奇里的红拂女在杨素府上看中李靖有些相似。所以,她又回头了两次,一共看了三次。
如果说,娇杏的三眼看贾雨村,是属于简单偶然的对视,娇杏本人没有什么过多想法,可贾雨村却误会了,因为当时贾雨村自己很落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种寂寞感、孤独感,他特别需要同情,你别看他很傲气,实际上他有脆弱的一面。一个年轻书生,他也需要爱情啊!他在这儿已经落魄得一两年走不了了,要靠卖文为生度日,居然现在有那么一个长得挺不错的姑娘连着看了自己三次,所以他内心起了爱情的波澜,认为娇杏是“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便比娇杏当做了红颜知己。正如王菲的《传奇》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自从那日之后,贾雨村便把娇杏记在了心中。而那娇杏的不经意地三眼,却也给她自己带来的命运的转变。日后,贾雨村仕途发达了,主动差人寻找娇杏,纳为偏房。不久,娇杏为贾雨村生下子嗣,而此时贾雨村的正房又不幸亡故,那娇杏自然被贾雨村扶正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官太太了。
这里说一句题外的话,那就寺庙与爱情的关系。按理说,寺庙本是清净之地,是修行打坐的地方,是不可以沾染红尘之事的。但中国古典小说里却不乏在寺庙里发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比如,《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定情在普救寺;《白蛇传》中白素贞为救许仙、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在金山寺与法海激战。而属于贾雨村的爱情也即在这葫芦庙上演了。
娇杏回顾了贾雨村两次,贾雨村便时刻记在了心上,但此时落魄的他,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何谈奢望自己刚刚邂逅的爱情呢?所以,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时候,孤独的他大发感慨,不觉吟出了一首诗,“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这是一首情诗,正表达了贾雨村对刚刚邂逅爱情的感叹,感叹自己还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那无法言说的爱情又出现了,又使得我又增加一些忧愁。此刻月光啊,如果你有意撮合,就先照上我心爱的美人所在的闺楼,帮我传达我对她的情意吧!感叹完自己的爱情,那贾雨村又对自己此刻落魄的境遇大发感慨:“玉在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也正是贾雨村这一叹,又引出另一个人的出场,那就是他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甄士隐。
甄士隐,书中交代他是一家乡宦,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产阶级,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可也是衣食无忧,生活还算宽裕。所以,每日里过着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日子。这甄士隐,早就听说有一个名叫贾雨村的穷读书人住在葫芦庙中,喜好结交读书人的他,自然希望能与贾雨村亲近、接济一二,只是往日无缘相见,这次中秋佳节正是机会。而甄士隐携着酒肉的出现,让中秋佳节中正一个人孤独度过的贾雨村多少有了些慰藉。二人把酒言欢,相谈甚欢,那席间贾雨村又吟出了:“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诗反应出了贾雨村过人非凡的才气,诗写得也相当大气。那甄士隐不停地夸赞贾雨村的出口成章的才华,而贾雨村则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当下,一向乐于助人的甄士隐当即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这举动,表现了甄士隐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善于识人的眼光。可贾雨村收了银衣的举动,却让我们有些意外。按道理,此刻落魄的他正好因甄士隐的接济,马上要时来运转了,他应该千恩万谢、感激涕零,要对甄士隐十分恭敬。可他却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这与他日后对贾府的谄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为什么?这反映了贾雨村当时身上还是有那种中国文人的那种骨气,中国文人向来是重义轻利,不是很看重钱财,所以贾雨村他原来是这样一个人。再者,中国自古爱才敬才、养士供士的传统。士人自负才情是很高傲,从冯谖对待孟尝君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二。所以,当时贾雨村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的,认为有人赏识他的才华的是应该,他自己也是也无需过多的谦卑、道谢的。此刻的贾雨村,还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骨气的读书人。
席间,甄士隐曾跟他提出来说,说再过几天,大概四天吧,十九那天是黄道吉日,那天你走比较合适,可结果第二天早晨一早贾雨村就走了,而且交代小和尚跟甄士隐打个招呼,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贾雨村是一个知书明理之人,他对封建迷信的是丝毫不在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他的急迫心情,那种马上要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境遇的心情与想法,所以,他会选择马上启程,朝自己的功名仕途奔去。
果然,才华出众的贾雨村,不负人望,大考的得中,成为了新课进士,成功了步入的仕途,从此,他的人生与命运,也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