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赞扬严子陵的话语,我却想用它来赞扬他自己。在提笔之前,生怕了解不全,特意搜集了关于范仲淹的各种资料,看过之后,信心增强了不少。可当提笔之时,方觉困难,我甚至不知该如何在文中称呼他了。因为此刻,我是怀着一颗无比崇敬的心,来写这位历史上的耀眼人物。那么,姑且称之为“他”吧。资料之繁多,信息之庞杂,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大多的资料在他的名字之后,总会注上一条: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而我最早接触他,却缘于初中课本上的那篇《岳阳楼记》,印象最深的也莫过于人人耳熟能详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感觉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吧。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此刻的我终于可以明白他当时的心酸了。他原来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呀。当时的他作为一个潦倒的政治家,站在那岳阳楼之上,用一颗单纯的文人之心与胸怀抒发着自己的抱负与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欲为国为民,无奈却不被当权者所容,只能站在岳阳楼上,对着那八百里洞庭湖概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国的古代文人大抵如此,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他们,渴望着能被当权者赏识和重用,凭着自己的能力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出力,最后自己青史留名。可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当家者的心思,又如何是那些文人式的政治家所能猜透的。他们只要你听话,百姓,黎民那往往在次要的地位。当权者的一个不乐意,就会将他们打回文人的原形,留下形单影只的他们独自吟唱,只在精神上找点安慰而已。他的前辈屈原如此,他的后人林则徐亦如此。中国的历史好像容不下他们,不让他们立足,现在终于轮到他体验相同的际遇了。他可能在历史中香消玉殒吧,成为千年后的人们在翻阅历史书时的一声轻叹吧。
而我却不得不说,伟大的人自有其伟大之处,虽遭贬谪,他也志存高远:“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下定决心了,准备一直坚持下去。将儒家思想的那种入世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至。东篱下采菊的陶渊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与这些在自己的狭小天地中自娱自乐,独善其身的人相比,他就如同那夜空中被众星所拱的皓月。
有时觉得宋朝一代真的挺幸运的,有那么多的杰出人才。即便气势恢宏的唐朝也无法与之比肩。唐朝只在太宗,武周,玄宗时辉煌过一段时间,之后即一蹶不振。宋朝出色的皇帝少的可怜,周边环境也是强敌觊觎,可它硬是苟延残喘了许久,这主要得益于那些杰出的人才的不懈努力。文武全才的就有好几个,岳飞算一个,南宋的辛弃疾也算一个,而在他们之前就是他了。但他比两位后人幸运得多,他不像岳飞未得善终,也不像辛弃疾那样只能“西北望,射天狼”,却无缘收复失地。
宋仁宗时,西北边陲深受西夏侵扰之苦,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他戍边四年,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使其不敢轻易来犯,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足见其军事才华。无战事时,他顺便填了一首《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外久了,他也会想南面的家,可边事要紧,自己还未燕然勒功,又何谈归家呢?悠悠的羌乐声传来,只能喝一杯浊酒消解思家之苦了。但愿能在头发白完之前归家吧。
他所在一朝,重文轻武,武备松弛,他的努力是的西北边境相对安定,使宋王朝又艰难地向前迈进了几步。
其实他在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他所主导的“庆历新政”了。北宋王朝初期,在其表面的繁荣背后,危机已初见端倪,作为政治家他已嗅到了这种危机感。充分的准备之后,他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从改革的各项措施中不难发现,此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整顿吏治:
一,严明官吏升迁制度;二,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三,严密贡举制度。我们从这些改革措施中可以发现其改革的决心之大,但也说明了改革的阻力会有多大。那些拥有可怕实力的保守派,连皇帝有时也无能为力,而改革却不可避免的会损害到这些人的利益。最终,他的改革随着他的被贬遗憾的失败了。晚他几年的王安石以同样的荒唐结尾草草的收场了自己的变法。历史拒绝吸收这些人提供的新鲜血液,只留给后人些许无奈的叹息。
他在世时,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而为人所道,死后流传不衰的却是他那先忧后乐的积极献身思想。
鄙陋之文不足以述说先生历史功绩之万一,且聊表后人一份敬仰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