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

2014-07-15 12:44 作者:来自网络 阅读量:140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大雁塔是西安最为显著的标志,是西安人民的骄傲,是古城西安的象征。一千多年过去了,大雁塔屹立不倒,在悠悠白云下俯瞰着西安古城的兴盛与落寞。

很美的清晨,阳光灿烂,我们在西安旅游的一行人来到大雁塔脚下的北广场。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我们在此流连摄影,一池池澄澈、碧蓝的池水,映照着我们游玩的好心情。

我们朝南往大雁塔走去。慈恩寺的宽大浮雕围墙下,有一群群晨练的市民,他们正在聚精会神的施展着健美的身姿,操练着每日清晨的功课,我不失时机抓拍到几个难得的镜头。

大雁塔耸立在蓝天白云下,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磨砖对缝的塔身、每层砖券拱门,都保持着唐代的神采风韵。塔的造型简洁庄重、气势雄伟、格调古朴典雅,令人大气回肠。

大雁塔原名叫“慈恩寺塔”,坐落在慈恩寺院内。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三藏法师玄奘,为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经典、佛像、舍利向朝廷申报创建了这座藏经塔。今大雁塔为七层佛塔,高64米,底边各长25米,通体呈方形锥体。大雁塔的高度有现代建筑二十几层楼那么高了,遥想当年建成时是多么轰动。

玄奘,唐朝著名的高僧。唐贞观三年(629年),他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跋涉,行程五万余里,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唐贞观十九年,他携经卷、佛像和舍利载誉返回长安。

我们从大雁塔南广场进入慈恩寺,寺内苍松翠柏、绿柳成荫、幢幡高悬、香烟缭绕。玄奘身披袈裟手持禅杖站在高台上,仿佛在向众信徒阐释佛教的真谛,他的脸上流露出悲天悯人的虔诚心怀。

大雁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石碑上的蟠螭和天人乐舞的浮雕栩栩如生。每层方形塔屋四周,均置砖券门洞。我们顺着木楼梯一层层登上塔顶,凭栏远望,千年古城尽收眼底,四面风声呼呼,正如杜甫诗中所描述:“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北望那蓝天阳光下,北广场的喷泉水池如镜子般耀眼,南望终南山群峰白雾环绕,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烟水明媚。塔外每一个景点都让人思绪万千,激发无限的遐想。

盘桓在塔顶上,观赏着眼前的西安古城,街衢通达、人声鼎沸,我感叹老百姓生活安康、幸福。

大雁塔是一座纪念碑,它铭刻玄奘大师的丰功伟绩,体现中华民族的恢弘气度,凝结隋唐佛教文化的灿烂历史,辉映泱泱大国包容万象、自信进取的精神和力量。

大雁塔也是一座文化的标杆,见证了唐诗宋词的人间奇迹,让历史奇迹和现实生活融化在城市的记忆里,让游客们梦回大唐,抵达那一座精神的高原。

我们从慈恩寺大门走出来,慈恩寺围墙外传来一阵陕西秧歌的曲调声,伴随着锣鼓、乐器的喧闹。走近一看,原来是“西安黄土地秧歌队”在晨练。这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他们排练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引来许多游客驻足欣赏。

只见一个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不停地旋转着,踩着十字步,带领着队伍不时变换着队形。小伙子、姑娘们摇着红的、绿的扇子,飞快飘起又落下,踩着鼓点前行后退,有如蝴蝶翩翩起舞。大叔大妈们也不甘示弱,摇着、扭着、跳着,手中的大红绸带在空中盘旋起舞。

伞头颤步晃头、挥臂换肩,队员们扭腰、换扇、跑阵、变形。他们没有化妆打扮,但他们脸上的笑容仿佛被锣鼓、乐器的节奏激活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动作细节抓住了游客们的心,我听到满场的笑声,来自观众,肯定也来自秧歌队员们。

我惊讶这满场的欢笑。秧歌舞体现了西安人豪迈潇洒、开朗乐观的性格。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也会享受生活。用秧歌这种艺术形式,抒发他们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展现出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浪漫情怀。

生活中是需要一种奢侈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在欢快的情绪中,我们结束了大雁塔广场之游,我们的心不由得慢慢贴近这块雄奇瑰丽的黄土地。

其他人在看啥

    《大雁塔广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