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百年天主教
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宗教也在中国迅速传播。地处偏僻山区的平远也无例外,清末民初,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了平远。
天主教传入梅州地区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起初由法籍李神甫来梅州传教。1890年,在平远东石洋背建天主堂。十九世纪末,天主教先后在东石、石正设有教堂,有教徒677人,直属嘉应教区福尔德主教领导。
1885年,蕉岭县天主教堂派来法籍彭神甫到东石洋背传教。嗣后,派法籍简神甫巡视传教,并购买旧学堂设立公所接着,又派法籍神甫赖加禄到洋背居住传教。1931年以后,由美国籍神甫贾正道、谭纳闵来传教。1946年由美籍沙神甫来传教。1947年调美籍神甫罗斯德来传教,直至1951年令他出境。东石天主堂设有教堂一座,内设有念经堂、神父楼、姑娘楼,面积共264平方米,另有球场一处。东石天主堂在八尺、仁居、泗水、河头设有四个公所。
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有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妇女流落在石正,在她的影响下,当地信奉天主教的人日益见多。1880年始有法籍神甫赖加禄来石正主持传教,建立教堂。后由本国籍林神甫等人传教。1931年以后由美籍神甫刘善志主持传教,并办学校达10多年。1946年由本国神甫贝锦华主持,当时仅石正就有教徒243人。
据“梅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网站”《梅州天主教》一文介绍:天主教在梅除传教工作外,也为梅州做过福利事业。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建造的梅江桥,是法籍神甫龚善传设计绘图,教会还捐助了建造一个桥墩的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香港沦陷,很多难民到梅州,时值灾荒,天主教为难民施粥,每天有600多人到天主教堂排队食粥,同时为一些逃难的妇女儿童解决住宿问题,组织难民做纸扇、鸡毛扫、织竹篮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
从笔者从美国南嘉州大学图书馆搜集的平远天主教历史照片来看,修女与平远当地信众关系融洽,还教当地妇女、儿童识字等。
建国后,外国传教士多数离平远返国,天主教逐步脱离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在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领导下开展宗教活动。1984年,中共平远县委根据统战政策批准天主教徒恢复活动。
千年客家,承传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的有益成份也兼收并蓄,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风格。在中华大地饱受耻辱与苦难之际,传教士怀着信仰不远万里来的中国,以至偏僻的平远。传播了“福音”的同时,为苦难沉重的黄土地捎来一丝蓝色文明。《中国宗教史》评:“天主教及其社会事业,成了中国社会及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现代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1903年,教会即在上海建立了震旦大学(即现上海复旦大学);1923年在天津创办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为一体的天津工商学院(现津沽大学前身);1925年在北京创办了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日后成为“首都五大学府之一”。此外,教会尤重视残疾人和平民教育,1926年教会创办学校总数达15,000所(含新教)。当时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的著名学者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百年历史,悠悠往事,尽在一壶浊酒笑谈中。这组珍贵的照片,也是当年传教士(修女)摄下的历史印记,褒与贬,是与非,至今天无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知道我们的祖辈生活身边曾有过洋传教士、修女的历史,就足够了。因为今天,我们仍在前行,续写着平远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