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经典散文 >打太极拳

打太极拳

2014-07-27 17:27 作者:邓庆文 阅读量:168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谈及太极拳,脑海中瞬间会浮现出一幅景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穿着一身白色中装,舒缓地悠然自得地在打着太极拳。那情境,让人羡慕,令人神往。

早年,在老家上学时,我曾学过长拳,也舞过剑、弄过棍(棒)。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的更替、兴趣的转移等种种原因,把好不容易学会的几个“把式”全部丢弃在时间的长河里,现在连一招二式也不记得了,十分地感受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话语的真切。

但说来也怪,人生的感悟就如同人类社会史发展的规律一样大同小异,会呈螺旋式的递进反复。马上奔6啦,突然冒出了少年时的爱好情结,重又想到打拳锻炼身体的事来。由其是散步时看到那些乐此不疲锻炼人群的精神风貌及飒爽英姿,每每吊起了我的打拳“胃口”。

恰巧,老年记者书画分团长王烂星老师告诉我他存有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光蝶,不曾想烂星老师竞又新刻制了一套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光蝶给了我,我非常感激。于是,我到家就让孩子给按装影蝶机看,谁知不象想的那么简单,光跟光蝶学太极拳太别扭了。记不住不说,自己还坚持不下去。加之自己肩肘炎病的疼痛就不练了。

6月19日,老年记者传统武术分团长张宝云老师打电话说:科技学院原工会郭主席组织教练太极拳十几年了,现在有个才退休的项书记和几个处长教授才从头学太极拳,教打太极拳的都是科技学院的教授领导“高手”,他们愿意收我为徒,教我技法。于是乎,说干就干,约定,于次日(6月20日)早晨6点10在科技学院新操场见面操练。

教我的是杨氏24式和杨氏42式太极拳,相对于杨氏48式、杨氏88式套路来,应该说是太极拳系谱中最为基础的。此外,另有陈氏太极拳老架子1套、2套,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还有其他等等,据说太极拳法有几十种之多。

想不到第一天我就容入了科技学院练打太极拳的团体中。教授太极拳的方式方法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此外,郭主席他从最基本的要领讲起,什么“头要正,颈要直,目光平视,舌顶上颚”;什么“腹部微收,气运丹田,提肛运气,重心向下”,还教我“蹲马步”、“站桩”等等。

太极拳一招一式的肢体动作是很有讲究的,这些肢体语言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之谈,也是一种文化积淀。有的动作模仿于动物,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有的动作源自戏剧,如“双捶贯耳”、“转身搬拦捶”、“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也有的动作取自某一图型,如“手挥琵琶”、“海底针”、“云手”等等。这些有趣的名字和动作特征,首先应该在头脑中形成概念,熟记于心中。

此后,每天我学一个多小时,学习2~3个动作1个月后,我竟然学会了“杨氏24式全套”,杨氏42式前15个动作。虽然动作还不够协调,姿态也不够优美,但初步学会了这些个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一口气连贯地完成一套太极拳。就这样,自此,每天开始清晨我早5点起床,5点40骑自行车20分钟到科技学院。学一个多小时,一段时间下来,自觉拳艺有了不小的长进。例如原先“左下势独立”和“右下势独立”时,身体总是免不了会摇晃,后来知道身体重心要前移。再如“右下势踢脚”时,不是身体摇晃不稳,就是腿踢不出去,后来摸索到双手要尽力向右前方伸直以平稳身体,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看来,打拳也和干工作一样,要善于总结经验,由其是用心揣摩如何解决动作僵硬,头、身、手、腿、足不协调的问题,才能使拳打得流畅,柔和,有内应力。

打太极拳是个健身项目,只有快乐的体验,才有可能长期坚持下去。每天黎明时分即起身,沐浴着晨风,在鸟鸣声中舒展身体,让新的一天好的心境从晨练中汇集形成。几套太极拳打下来,身体大汗淋漓,特别是“收势”时,呼出一口浊气后,新鲜的空气迅速从鼻腔进入体内时,我感觉到格外地舒服。现在,每天清晨打太极拳,已在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如同每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总也忘不了去学打拳。

眼看着,我学打太极拳只有几十天的历史。时间不长,收获却颇多。不仅锻炼身体,也锤炼了毅力和意志。最为重要的是坚定了一个信念:我将持之以恒地打太极拳!

其他人在看啥

    《打太极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