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写景散文 >虎头山遐思

虎头山遐思

2014-08-06 16:51 作者:草莽 阅读量:1686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去年冬天,在萧瑟的寒风中,我们来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提起大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觉到很陌生,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寨人以其顽强不屈、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精神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大寨村是坐落在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只有500余口人,是一个从外乡讨饭来到这里的汉子改变了这个小村的命运,并使他名扬海内外。这个人就是陈永贵。在陈永贵曾经生活过多年的故居,我伫立良久,仔细观看着他一幅幅工作、生活的照片和曾经使用过的农具、家具,并认真聆听了他的孙女陈红梅女士的倾情介绍。他曾经以农民身份多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曾经是中国八亿农民的旗帜,他曾经代表中国走访过很多国家和地区,但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农民的气质。一件对襟上衣,一条白羊肚手巾,是他最鲜明的标志。

路边有个小卖部,里面销售的大多是以前的影像资料和宣传大寨的报刊。这些东西没有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到是主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刻满了风霜的皱纹,她就是大寨首任妇女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山西省劳动模范宋立英老人。看见我们老人感觉到很亲切,用浓厚的山西话表达着欢迎的意思。现在的宋立英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是仍然为建设大寨、宣传大寨而忙碌着,面对这样的老人,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虎头山上,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是叶剑英元帅手书“虎头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这里,我的耳边仿佛仍然回荡着当年大寨人为改变贫穷面貌而战天斗地的口号声。走进大寨革命历史陈列馆,我的眼前仿佛仍能看到当年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老陈”的头像前,我们似乎能理解他那迷茫的目光里所有感情。一个并没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也许不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是历史给了他一次机遇,是历史给了中国农民一次机遇,让他代表几亿农民在浩瀚的星河中闪烁了一道隽永的光芒。

在虎头山上,我们还看到另外一个名人的墓碑,他就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闻名的大文豪大名人大学者大科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墓。一代文豪的骨灰为何葬在这个小山村里呢?郭沫若和大寨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据说,郭沫若先生生前曾多次到大寨参观学习,创作了很多歌颂大寨精神的诗歌,其中《颂大寨》当时曾脍炙人口: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郭老最后一次到大寨临离别前说过:等今后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来看看。哪知年事已高,重病缠身,这句话没能兑现,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与世长辞,心愿只好变成了“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遗言。1992年11月16日,郭沫若的百岁诞辰之日,大寨人怀着对一代文豪的深情,在虎头山半坡的松柏茂盛处,对郭沫若骨灰进行了隆重而又简朴的安放仪式,并以大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名义立碑纪念!

历史毕竟已经翻过去了那沉重的一页。当年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成了新世纪大寨人新的主心骨。在这“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他们的努力和顽强写下了一部新的奋斗篇章。目前的大寨不仅有核桃露厂、羊毛衫厂、煤矿,还有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这一切难道都归结于时代的变化吗?一个国家、一个村庄,乃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追求,怎么能实现这么大的飞跃呢?我们完全应该为中国农民的伟大而高歌,我们也完全相信,一个社会主义新大寨必将再次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其他人在看啥

    《虎头山遐思》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