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守望西阴

守望西阴

2014-08-06 20:24 作者:瑶台望月 阅读量:2166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荒落的土崖下,杂草丛生。

西阴遗址碑,在路边肃立着,就像一位年迈的母亲守望在村头。我相信,这是一个亘古的守望。

古老的西阴,从“嫘祖养蚕”的故事中走来,在季节的起伏中,繁衍着日出日落,耕耘着民俗世情,收获着饱满瘠瘦,滋养着宗脉延续,将美丽的故事,怀揣成一种自豪的诉说……

2006年,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把运城的申报主题定为“嫘祖情”,主题词为:“西阴嫘祖养蚕,华夏丝绸摇篮。”

西阴,立在了中国丝绸之源!嫘祖,西阴人心中的女神!“嫘祖钟灵秀,爱心遗千秋。”给嫘祖一个神话的缘起,这或许是最朴素的宗教礼赞!

嫘祖的“嫘”字,音lei,从女从丝,是一个最奇妙最典型的会意字。字典上曰:“嫘,姓也。”字典、辞典中找不出第二个用法,只能使用于嫘祖的姓氏上。它是百家姓中,唯一为个人独创使用的独人独姓,这难道不是独享的一份殊荣吗?

当历史组合起丰富的人文,岁月便把节令连着节令自然衍生的物质,生发成一种文化符号。西阴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的是富含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并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

那一天,悠长的午后,我在西阴远古的田野里,寻找那曾经茂密的桑树林。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油然而生。斯时斯景,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有了刹那间的融合。但见桑林叠翠,青龙绕冈峦。风吹呢喃,蝶恋花蜂缠绵。青青的桑叶,摇曳紫红的铃铛。沙沙的蚕蛾,分娩幸福的梦想。

桑树生根了多少年,西阴便繁盛了多少年。依着鸣条岗,不老;偎着青龙河,常青。一百年、三百年、几千年,抑或更久远。作为嫘祖母亲衍化的村庄,作为村神的桑树便把美丽故事带给蓬勃着生机的原野。

处子般洁净的青龙河畔,一颗滋润万物的圣母之心在灰土岭四季妍放。眉若翠羽、眼神波俏的嫘祖,行走在采桑的小径上。甜美的歌声,邀来翔舞的鸟儿聆听。茂密的桑林里,阳光撒着细碎的金黄。纤纤玉手,采片片绿色,织缕缕银丝,围件件衣裳,掩盖生命的羞涩,温暖子民冬日的寒冷。

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你会发现嫘祖的气场在这里弥漫。何谓春艳秋荣?何谓光照千古?有人说,丝绸之路从西阴拉远加长。中原的一只小小的蚕,沿着丝绸之路,爬到了西域,用文明征服了世界!

于是不再奢望其它,岁月安好,这便值得!

只是,我想起了那半颗人工割裂的蚕茧!我不知李济先生当年手捧它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只知道西阴考古,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考古活动,大长国人之志气!

溯根探源,明瞭真相。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一行来到西阴村,当手中的洛阳铲对话西阴的土地时,就注定了这是个昂着胸襟值得纪念的时刻。

我们有过太多的辉煌文明,但我们更饱尝了太多的尴尬和屈辱。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但它的命名者却是德国人李希霍芬;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可“仰韶文化之父”的桂冠却被瑞典人安特生摘走。难怪鲁迅先生愤慨而叹:“吾同胞其奈何!”

这本是一块平静的土地。草木枯又荣,候鸟往也返。沉静得多少年间都没有谁来踏响细碎的石子和馨香的野花。田间的牛羊永远都是一种态势。却因这枚蚕茧,西阴,成了中国丝绸的代名词,引来了世界火辣辣的目光!

李济先生已经作古,只是那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蚕茧,历尽劫波,流落于台湾。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不知我的那枚漂泊的蚕茧是否也在乡愁?我想它会的,那里毕竟不是它的生身之地,它一定思念它的西阴,思念它的嫘祖。那绵长的乡关之思,何时才能了?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期待着它与宝岛一起,跨越那弯浅浅的海峡,早日回归母亲温暖的怀抱。“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何苦不相容?”

不要疏远历史,因为历史给了我们无穷的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将失去明天。

有一首童谣唱得好:“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自西陵母,穿绸勿忘养蚕娘。”

我深知,守望西阴,就是守望我们的根!勿忘养蚕娘,就是勿忘我们的母亲!

其他人在看啥

    《守望西阴》的评论 (共 1 条)

    • 瑶台望月:写的不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