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五官杂说“耳”

五官杂说“耳”

2014-08-09 16:39 作者:耳观音 阅读量:103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耳朵乃人“五官”之一。许慎《说文》解释曰:“耳,主听也。”其实,人的耳朵除了主管听觉之外,还具有平衡身体感觉的功能,有人称之谓“位觉”。宋代苏轼在其《石钟山记》中曾以反问的口吻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说,闭目塞听,一意孤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可见,对于一个健康的人而言,听觉与视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达尔文的学说,由远古时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全身似乎除了盲肠之外,人体器官没有一件是多余的,而且这些器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不可或缺,又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人体各部分器官所具备某些功能的重要程度却各不相同。譬若,与嘴巴说话的功能相比,耳朵的善听或许要比嘴巴的善辩显得更重要。所以,西方哲人欧白思曾经强调说:“聆听往往比说话还难”。有句名言说得更加形象和到位:“善于倾听的人就是天使。”

善于倾听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且还是人生的一门学问和艺术。然而,古往今来,真正懂得这门学问和艺术而善于倾听的人,尤其是善于倾听的领导者和当权者实在是太少了。莫说现实生活中因不会聆听,不善倾听而酿成的悲剧人生不胜枚举,即使国君帝王因专制暴政,拒谏杀贤而导致亡国丧权的沉痛教训也绝非鲜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这么多人不会正确使用耳朵倾听,甚至引起耳朵功能的严重退化呢?

窃以为,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此其一也。人非生而知之。所谓人的知识、能力都是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这个规律不可能随着人的身份、地位、权势的改变而改变。然而,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这个常识,尤其身处顺境之时,特别是身居领导岗位之后,往往就忘乎所以,自以为是,甚至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对此,唐代诗王白居易在《白氏长庆集·策林》中有段非常精彩的议论:“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也;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视之而后明也;天子之心不能自圣,合天下之心思而后圣也。若天子唯以两耳听之,两目视之,一心思之,则十步之内,不能闻也,百步之外,不能见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况四海之大,万枢之繁者乎?”天子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好大喜功,贪图虚荣,此其二也。常言道:“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好大喜功,贪图虚荣,只喜欢听好听话、恭维话、顺耳话,不愿听难听话、刺耳话、逆耳话却是许多年轻人的通病。孔老夫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六十而耳顺”,指的就是人到了六十岁便能好话赖话一起听了,尤其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为此,古人还将“六十花甲”称之为“耳顺”之年,这说明“耳顺”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耳顺”善听者不一定非要等到年届花甲之后,趁年轻就养成好话赖话都能听的良好习惯,从而使自身成熟得早一些,快一些,岂不是更好么?

先入为主,偏听偏信,此其三也。据《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载: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接着,魏征例举史实来印证这个结论:“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太宗有一次向宰相魏征问道:“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历史上许多沉痛的教训值得记取。所以,不能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主张,您才能不致上当受骗。”唐太宗听后,曰:“善”。从此,唐太宗以魏征为镜,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成为一代明君。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耳根软,缺主见,此其四也。闭目塞听,装聋作哑,故不可取,然耳根软,缺主见,搁不住三句好话,便朝秦暮楚,朝令夕改,亦非将帅风范。尤其是喜欢道听途说,闲言碎语,热衷于小道消息,则更加有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恕不赘言。

明代东林党首顾宪成曾为后人留下一首著名联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不是因人废言,这首联句即使不能作为座右铭,却可视为正确用耳的“助听器”。不知文友有何高见乎?

其他人在看啥

    《五官杂说“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