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一次社会利益调整
中国经济总量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世行以及许多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都预测,用不了几年中国就会超越美国。林毅夫也是这么说的。中国富了,世界上的人都这么认为。可大多数中国人似乎并没有富的感觉。多数人依然买不起房,还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没钱而辍学;因付不起高额医疗费而放弃治疗的人还很多。中国还有一亿多人没有摆脱贫困,中国民众对富裕的感受远不如经济数据那么灿烂。
这是为什么?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了一份《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报告内容涉及家庭财产、消费模式、医疗开销与负担、家庭经营与自雇、住房、主观幸福感六项子议题。报告指出“我国顶端1 %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
北大千人计划学者谢宇教授说:《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在展现一个持续发展的中国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不平等的中国”。谢教授提醒:“财富不平等及其相关的经济不平等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它是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且财富不平等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即可能出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恶性循环。”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得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起来。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发展。
7月29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意味着执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行将成为历史。这项改革的最大裨益是扩大内需、提振经济。据测算,我国的城镇化率若提高10个百分点,即可增加50万亿消费,相当于我们的GDP翻了一翻。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3%,和西方发达国家70%的城市化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潜力。
不过绝大部分农民对这项改革似乎并不热情,四川一项调查显示,九成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在外务工,实际上已经是城市的准市民了。但这些人仍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多,他们赚了钱也大都选择在农村老家盖房子。这些背井离乡的城市“新市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给他们的同等待遇。户籍改变以后,他们的土地就没有了,在我们国家,土地不属于农民私产。不能出让,不能买卖。即便是在自家宅基地上盖的住房,也不能买卖。放弃农村户口,就意味着要放弃土地,放弃农村的家庭财产。但进城以后,他们的医疗、养老、就业、子女教育教……却缺乏制度保障。专家们认为:只要农民的土地、房屋,没有脱离集体的束缚,成为完全可以自由支配和交易的家庭财产,农民就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农村户口而进入城市。
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农转非”,而是一次社会利益的调整。《北京青年报》评论说:“此次户籍改革能否顺利达到目的,取决于各种配套措施及社会福利能否普惠新来的落户者。包括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以及子女义务教育等。公共福利均等化的实现,是户籍制度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解决这些问题,靠国家财政拨款,只是杯水车薪。即便是政府宣称社保、医保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那也只具有象征意义,根本就保不了。不能彻底解决民众后顾之忧的的改革,难望得到民众真诚的支持。
再就是农民进城以后,他的土地、住房由谁来管?如果仍归农民自己,那么他们在城里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农村又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房产。这岂不是又产生了新的不公平。如果这些财产收归政府托管,那么以后的重新开发,就是政府说了算,这无疑是埋下了新的腐败隐患。
假如把户籍制度改革当成一只美味的螃蟹,该从何处下口,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江苏有幸成了第一批试着吃螃蟹的省份,是酸是甜尝过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