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哲理散文 >寻找被忽略的根文化

寻找被忽略的根文化

2014-08-12 13:07 作者:采墨 阅读量:177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题记:有一种根文化,叫艺术,更叫生活!

走得再远再高

别忘记你的根本

巨星也好,繁星也罢

每一个发光或不发光的星体

都有一颗对应它的热心

——采墨

有一句话,叫做“返老还童”。意思是说,人老了,脾性、习惯、喜好等,都会回归到孩童时代的纯朴,做出与世无争、无所谓的事情,其实是平常人经常说的,人老到一定程度,会得掉三落四老人健忘症、失忆症。而我,也挺喜欢这种“返老还童”到“失忆”的过程,前提是不让后代有压力。那样,我就会一无所有的回到故里,因为不值一文而变得坦坦荡荡,而变得厚实而纯朴,与自然的泥土的颜色接近,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了。这与其说是疯狂,不如说是恋家情结,不带走一滴水、一片瓦、落叶归根的情结。

毕加索就很追求这种纯粹的朴素,以致于我固执的认为他的伟大,就是不断的吸取民间的、通俗的、没有思想束缚的、自由的纯艺术的东西,然后经过提炼、加工,导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画出一幅幅闻名遐迩的经典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可以画出很传神、很质感的画,却没能用它的画把我带入故乡的思念,没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因为他缺少我所需的乡土情怀,而龙门龙民画却能。

我和老朋友在家乡龙门景新酒店聚会的时候,喜欢一边喝着家乡的清茶,一边聊起龙门龙民画。偶尔心血来潮会跑去景新酒店的画廊,看一拨子人在认真的画龙民画。这些画家或学徒很少出声,都认真到旁若无人,一味低头的画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来自民间,穿着简单而纯朴。为其来自民间,带着当地农民纯朴的乡土气息,更能体现出一股自然的骨气,洋溢着农民内在的真气息。

我不敢说“纯朴”就是书画的精髓,但起码“纯朴”的东西就是“可靠”的、“可信”的,就是“不虚伪”的东西。这就很好,让浩然正气的淳朴之风自己起来说话。我相信暖风吹过的地方,势必可以短暂的脱离尘嚣和浮躁,推心置腹的一起喝茶、谈心、随心所欲。

总是觉得民风淳朴很重要,是一个人骨血里最终的依归。毕加索通过纯朴,真实的将灵魂回归到画面;沈鹏四十几岁,始创书法,通过“纯朴”做到了无所顾忌而凸显出书法的自身张力,成就了一代书家;莫言则根植大地,把遍种红高粱的大地的泥土翻了个遍,翻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芬芳;梵高则生错时代,提前了足足两百年,过早的呈现了他抽象画派的天才才华,在世时潦倒惨淡,死后留名……

巨星也好,繁星也罢,每一个发光或不发光的星体,都有一颗对应它的热心。其实我们谁都可以通过一腔“纯朴”的热心,在辽阔的大地上勤勤恳恳的耕种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肥沃的田地。

我和景新老板娘聊天的时候,一同说到纯朴的乡情,一同感叹了人生的无穷变化,一致认为,人生就是不停的在“家”里“家”外,营造着属于自己根文化的厚度、高度。

龙门龙民画也一直在经营着自己的根文化底蕴,自1972年成立以来,风风雨雨、走走停停,转眼就过去了42年。很多人认为,几十年不是时间,龙门农民画的根源不深,其实是错的。因为大家没有注意,这个文化底蕴的深与浅,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悟性和智慧的问题。打个比喻,一个书法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家,不是努力的问题,而是他的天赋与底蕴能共同传承起书法文化的走势。

我就见过很多努力一辈子却默默无闻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位,没有把自己的具有的优点和特色好好的融入到现实的洪流中去。

现在很多学院派的书画家们会看不起民间画派,或者经常会出现“同行相轻”的现象,其实是犯了唯我独尊的偏执错位。所以在我看来,龙门农民画的魅力,就是他的“民间性”,而非学院派的“纯艺术”所能及。当然,我不是排挤任何的派系,而是想说做学问不要排挤,不要一杯水太满,我们需要的是包容与进步,不是排挤、诋毁。在我看来,“学院派”那种严格和死板,有它把根牢固的作用,也有它的弊端,会严重束缚你的创作思维。而“农民式”、“民间性”的创作,很接近乡土民风,却又少了学院派的“文艺性”。如果“学院派”与“民间派”能够互相融会贯通、相提并论呢?那无疑是对艺术走进生活做了一次最好的“升华”,对提高民族的涵养和底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在龙门农民画《鱼跃龙门》的色彩里,就看到了通俗到朴实无华的魅力。当景新酒店陈女士向我说起他们开店以来对当地农门农民画的痴迷挖掘、追求、推广的时候,让我感觉到《鱼跃龙门》的龙门龙民画有无限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亲切感,既来自风土民情,更来自故乡的一腔热血。甚至身在异处,也能感觉到它缓缓流淌的律动,时时催生出无限深情。

这幅画,很能表现龙门农民画的美好意愿和祈祷。整个画面一浓墨重彩即时渲染出当地民俗喜庆特色,散发出近代民间纯朴的艺术气息。

从“鱼跃龙门”的历史记载去考究,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这个“龙门”,是专指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即是今称的“禹门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也记载:“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而我们龙门人的民间传说却这样记载属于自己的传统,说古代科举考试,岭南考生们都愿意经过龙门,为赴考祈求运气。而从易经道理上分析,更取向它“水”的属性本质,可以补充人体虚弱了的肾元气,更可以借众人的愿力“鱼跃龙门”。

鱼生长在水里,五行属性当是属“水”无疑。而吉祥物龙,龙为“辰”,是自然界的“水库”,里边储满了水。上善若水,拥有水的愿力的人,当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另一幅围火而舞的《舞火狗》龙门农民画画面,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淳朴、热情的瑶族的人们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时代倒流,我想必会再一次深入其中,走进瑶族,好好去体会一下那盘“火”的魅力。我想起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姓谭的我的上铺的同学,就来自瑶族。那时我们都很单纯,听人家说起瑶族那地方,是比山区还要山区的地方,瑶族人还没进化完全,撩开他们的裤子,屁股上还留有短短的像猴子一样的尾巴呢。于是我们竟然经常无理的要求谭同学脱下裤子,验证一下是不是有尾巴在摇那回事。现在想起来,纯粹是闹剧,也是趣事。

后来,我们知道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习俗,是当地人们与生俱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心里很羡慕他们,可以有这样浩大的传承。为此,很渴望有一天能和小数民族的伙伴们围着火种载歌载舞,看见整个山坳充满欢快、祥和的气氛。

其实蓝田瑶家“舞火狗”,是表达了当地瑶族人们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回望,是表达了人们对天狗、对天地、对自然、对母亲的崇拜和感恩。后来发展到当地的年轻男女,用“火”的图腾来进行崇拜、宣告自己已经情窦初开、长大成人,也是给未婚男女一次相互结识的机会。

而按照国学易经的分析,从象形文字看“火狗”两个字,“火”字五行属火无疑,而“狗”字属性为“土”就要有一点易经的知识。再从易经延伸出去,“火”和“土”两个五行属性,对应人体脏腑的“心脏”和“脾胃”。当一个人脾虚而消化不良的时候,除了饮食上要做到“补心脏”和“补脾胃”之外,在家里的正南方离卦上或西南方坤卦上和东北方艮卦上,挂一幅《舞火狗》的龙门农民画,会令你的脾虚得以缓解,重获生机。

而我,则因为“舞火狗”是家乡的风俗习惯,便义无反顾的点火助威,让“火狗”之势星火燎原,祝愿普通的点点“繁星”,会尽情燃烧,变成耀眼的“栋梁之星”。

其他人在看啥

    《寻找被忽略的根文化》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