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写意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与贵州、重庆接壤的地方,一条悠悠的清水江静静地沿着小镇流淌,堤岸柳林青翠,吊脚楼鳞次栉比,江中秀丽的翠翠岛与小镇遥相呼应,分外宜人。
边城自古就有八景的传说。背靠清水江边有一座大青山,山顶有一块巨石直径高约三米,形如香炉,因此称做香炉山。清晨起来,透过山间郁郁葱葱的树木从远处去眺望,会看见香炉山上有一股白烟从巨石中间袅袅升起,直到东边挂出了一轮红日,才自然消散。当地人,称此景叫做“香炉晚烟”。
树林间还有一块貌似乌龟的大石头,话说石龟上常年生长着一根粗如手臂的巨滕,像一条巨蛇缠绕着石头,取其吉祥之意称为“龟蛇献瑞”。现在石龟依然,巨滕却早就毁掉了。
以前,山上还有一座道观。观内有一座山石自然形成的峨冠玄服的道士石像,形象十分逼真,因此声名远播,香火十分旺盛,叫做“仙人石室”。
香炉山下又有一个雷家寨,寨口有一口古井和一棵近百年的老樟树。古井泉水甘冽可口,而老樟树仅树冠就有一丈多宽恰好把古井遮盖住,泉水流经树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便变成了翠绿色,刚好与古井里沸腾的泉水形成鲜明对比,称做“灵泉涌翠”。
山背后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天然小拱桥,溪水流经石拱桥便在桥下的阴凉处汇成了几处阶梯似的小水潭,水潭一层接一层地相连着。远远望去,犹如一丘丘的水田,在皓月当空的晚上,潭水清澈如镜,随着微风吹拂,宛然一幅月光流逝的天然水面织锦,称做“虹桥月影”。
清水江是当地人的称呼,其实真正的地理名称应该叫做酉水,江水经过边城时依然是浩浩荡荡的。不巧,从对岸重庆市的洪安镇边,有一条小河至东向西涌进江中,瞬间与江水回旋相撞,激起了无数浪花。然后,江水顺着急滩奔流直下,让人感觉到气势恢宏,此景称为“酉水回澜”。
江对面的洪安镇,背靠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凤鸣山,一座叫做九龙坡,因为山势极为陡峭而气派雄伟,唤做“龙凤呈祥”。两山与边城的香炉山形成琦角,加上江上游的崔龙坡,又被当地人称作是边城四大名山。逢上雨后初晴,江中还会出现一条彩虹倒灌入龙凤呈祥山颠的奇景,霎时间的江面波光粼粼,江水、绿洲、花花绿绿的游船,伴着周围熙熙攘攘的游客声,场上赶集人鼎沸的嘈杂声,让人宛入仙境。
沿着小镇,翻过崔龙坡旁边的319国道,有一条著名的八排沟,沟上的绝壁间有一条八排大瀑布,远处望去就像是一副挂在山崖的白色垂帘,叫做“水帘百尺”。
以前,边城是由湖南通往贵州、重庆的主要河运码头。小镇的西门渡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年轻人,因付不出船钱过渡只好到街上去乞讨,直到攒足了过渡费才过得了河。后来他在四川做了都司,专门出钱雇人修造了一条渡船,再以后凡是坐上这条船的人过河都不收钱,为此被当地人称作“义渡”。再到后来,江两岸居民为了生产、生活方便,也自愿乐捐了一些资金,修造了一条渡船,在俗称边城“下渡”的水门渡口,也改为了“义渡”。
镇上妇女,善于纺纱、织布。但是,往往用传统木制机来织成粗糙的家机布,既费工又费时,一匹布大多半要织上半个多月,到了抗战时期有两个从重庆秀山县来的难民迁来小镇居住,他俩来到小镇前曾做过机修工,起初在镇上专门帮人修理一些五金用具和钟表讨活,后来看见当地的传统木制机落后,就根据当地人的纺织特点设计出了一种铁木弹花机。这种弹花机发挥了现代机器的优势,不仅大大地缩短了织布时间,而且能够制作非常细密的纱布,几乎可以与外面流行的洋纱布媲美。镇上一位居民试着拿回去织布,发现既经济又实惠,拿到市场上去卖,价格又好,便利用这架铁木弹花机开了一家弹坊。结果,镇上一些经商的居民看见弹坊生意红火,又纷纷效仿起来,在小镇上办起了无数家弹房,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抗战时期,镇上还有一些戏剧的爱好者为了宣传抗战,根据当地戏曲传统自创了一种民间戏曲,叫做“花灯剧”。他们专门挑选一些年轻演员,男女搭配,演唱一些诙谐生动的戏曲段子,演唱时嘹亮的歌声、激昂的演讲、优美的动作,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当然,表演时还伴有当地传统舞蹈龙灯、蚌壳灯、板凳灯、狮子灯等表演,一时间附近的、甚至远乡人也纷纷赶来观看,轰动一时。
解放前夕,镇上道教、佛教盛行。镇内兴建有寺庙、庵堂多达十八、九个,当地的道教、佛教组织经常举行活动。和尚、道士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法衣,项戴佛珠,手里拿朝简、如意、宝剑和令牌、经书、木鱼、袈裟、檀香炉等物品上街游行,组织的乐队沿途吹打各种大小乐器,从镇上最大的天王庙出发,沿街朝拜小镇的大小庙宇和庵堂。其次,最为热闹的活动就是在江中组织放河灯,组织者和镇上群众从船上或者沿河两岸,将许多用油布和纸做的大大小小的河灯陆续放入江中,河灯顺着河水缓缓向下游漂流,黑夜里只见一条江上灯光闪烁,十分漂亮。
悠悠地清水江,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青色杨柳,伴着古街巷的清脆回声和河堤上悠扬的棒槌声,时不时会将你带到边城古朴的历史中,来一次心灵激荡,让你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