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计委做了件大好事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很多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过度输液,除了造成患者开销和医疗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之外,导致的更严重问题是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一用药原则。(《人民日报》08月26日)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透明是最好的预防。安徽省卫计委的这个规定明确而规范,它清楚地界定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这就是把输液的知情权、监督权交给了公众。让那种为了创收就给患者做“不必要的输液”、“过度输液”的现象难以掩藏,将极大地减少“不必要的输液”、“过度输液”的现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经济支出、国家医保资金都是一件利莫大焉的好事。值得赞赏,应该鼓掌!
记得笔者童年和少年时代,听到有人打吊针,便惊讶得伸出了舌头,认为那是病得无药可治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现象,因此对输液我一向谨慎,在笔者50多年的人生中也只有过三次输液的记忆。那时的医生和医院都是恪守“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挂水”的医训,轻易不给人输液,打一针青霉素、链霉素就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打吊针竟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不论大病小病,不论重病轻病,一看医生就打吊针,一进医院就挂点滴。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这是一组让人心惊肉跳的数字,这么大的输液量并不是说病人有这大的需要,而是在利益和无知的合作下出现的结果。有些医院和医生不是以救死扶伤职责,而是以赚钱敛财为目的,是无病要诊出病来,小病诊成大病,大病诊成绝症。只要患者进了医院,他就想方设法地从你身上刮油水,一个感冒要让你验血、做胸透、做CI,然后天天给你打点滴,不花个几千元就出不了院。
有些医院不光是小病劝你输液,而是不管什么情况,只要进了医院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多花钱。前些时我一个亲戚要生孩子,预产期前三天到医院待产,结果,从进院开始,医生天天不厌其烦地找她和她的亲属谈话,半是威吓半是劝告让其剖腹产,我那亲戚不堪其扰,又有些担心,挺不住了就在预产期那天剖腹产了,出院时一结账花了10000多,而自然分娩只需要2000多元。和我亲戚同病房的另一个孕妇也是受不了医生反复的劝告,还没到预产期限就剖腹产了。
而有的病人因为对医药知识缺乏了解,在一种误导下,总幻想医生能够手到病除,能够一针治病。一声咳嗽就赶忙输液,一个感冒就快打点滴,偶尔发烧也要打吊针,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形成了抗药性。
主管部门虽然三令五申要控制输液、反复强调不能滥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明确而规范的规定,没有一个清楚而明晰的清单,所以,公众也只是一种模糊而笼统的了解,根本无法监督,医院和医生了解怎样才能输液,但有的医院和医生为了金钱,也就装聋作哑,还是我行我素。照样是病人一来输液不止。但愿安徽省卫计委的这个规定能够终止“不必要的输液”、“过度输液”的现象,能够让医院和医生回到科学诊治的轨道上来,回到救死扶伤的天职上来,也为减少医患纠纷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