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贵在“无为”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老子的“无为”观阐明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发展,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事物如实,人才培养亦如是。
人才的培养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培养贵在“无为”,这里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妄为,不背道而为。顺应自然规律,以有为而为之。这样的“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人才成长的进程,相反会促进人才的自然成长。
在实践中“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齐白石在赠予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上题诗云: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由衷感激徐悲鸿的识拔之恩。正是徐悲鸿不辞辛苦的“草庐三顾”,才有了北京艺术学院雄厚的师资。实践出人才,要遵循实践的这一规律,坚持在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在厚德中“无为”。古人有言: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无过人之德便难以成为有用之才。战国平原君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守卫邯郸有功,却未向赵王请封。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告诫儿子司马康: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从小以俭朴自律,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为人廉洁俭朴之美德而称誊于后世。培养人才要在厚德中“无为”,将厚德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努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竞争中“无为”。挪威渔民为了能带活鱼上岸以卖出高价钱,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进沙丁鱼群中,在鲶鱼的追赶下,沙丁鱼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从而得以存活。对手的存在能够激发出自身强大的能量,有竞争才有活力,有比较才有鉴别。要牢牢把握住竞争出人才这一规律,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创建科学公开的竞争程序,最大程度激励人才在竞争中增强动力、开发潜能、脱颖而出。
“无为”即是“管得宽松、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充分认识、把握并遵守人才成长的规律,适当加以推动,最终达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让人才蔚起,昌我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