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送礼漫议

送礼漫议

2014-08-31 15:33 作者:巴山竹 阅读量:156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礼尚往来之说,每逢过年过节、亲朋邻里大烦小事,众亲友都要备份礼物前往恭贺。俗话说:亲戚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混。就是至亲好友,常年不走动,也就疏远了,就是“文革”中,提倡过革命化春节,不让请客送礼,白天路上派人把守,抓住了还要挨批斗,人们也利用晚间偷偷摸摸地把为亲友准备的一斤糖、一把面、一瓶散装酒等极微薄的礼物送出,以表达自己的心意。本来亲友间走动,送点见面礼,本无可厚非,但不知从何时起,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群中,把送礼产业化、庸俗化了,对于有些人收礼成了敛财的手段,对于有些人送礼成了沉重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这完全违背了“送礼”的本义。

“礼”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人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被儒家奉为经典,因为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因此,“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在古代社会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更是被孔子极为推崇,他提出“克己复礼”,并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而送礼只是礼的很小的一部分涵义之一,但却体现了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风与仁义,这本是很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应继承与发扬,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礼多而且重,有的送礼已成人们的心病。说现在有些地方礼多,可谓多如牛毛。什么婚嫁礼、丧葬礼、生日礼(有的每年都要办生日收礼,就连孩子、妻子过生日也照收不误)、升学礼(有的孩子小学升初中要办学酒收礼,初中升高中同样要收礼,考上大学更不用说了)、满月礼、华堂落成礼、搬家礼、升迁礼、工作调动礼等等,不胜枚举。说现在礼金重,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谓重如泰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有些地方送礼少则一百元,多则几百上千,甚至上万,有的一月要送几次甚至上十次,一年下来,要送几十上百次,礼金需要几千上万,甚至几万几十万,这对于月工资只有一二仟元的公务员、下岗工人和还不富裕的农民来说,他们是难以承受的!据说有位村支书几年下来,办了十几次礼,接收现金一千多万元。有位领导干部从40多岁就开始办生日,一直办到退休,手下的干部年年送情,他也从未感到过难为情。

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把收礼当产业来经营,一些人家每年都要创造机会收几次礼,且每次都有专人为其操办,提前造舆论,到有线电视台点歌,通知亲朋好友、四亲六戚、下属单位及其人员,当然每次收的礼金也不菲,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这笔收入,要是经营一般的产业一年出来,还不一定赚得到,并且这种收入,投入小,风险小,稳赚不赔。

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把送礼、收礼庸俗化了,完全超出了友谊的范畴。一是在送礼、收礼中互相攀比,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二是把送礼当作巴结领导,赚取更大好处的手段,有行贿之嫌;把收礼当作敛财的手段,有受贿之嫌。三是大肆操办,铺张浪费,在热闹喜庆之中隐藏着悲哀,在看似和谐中隐藏着不和谐。

俗话说: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人们也常说:人到情到。送礼只是表达自己的心意,何在乎礼物多少,不是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吗?情人见面,送一朵玫瑰花,不是也显得喜气、浪漫,其乐融融吗?朋友染病,买一束鲜花、几斤水果,前往探望,表示亲切问候,道声早日康复,那不更显朋友真情吗?朋友孩子考上大学,买点适合学业的纪念品、说几句鼓励的话,表示长辈的关爱之情,那不更富有情趣吗?朋友的华堂落成,买点字画祝贺,亲自前往说几句吉利的话,那谁不表示感谢呢?单位同事过生日,买点鲜花和蛋糕,并携同单位其他同事前往贺寿,同寿星及其家人共话家常,共同分享家庭的天伦之乐,岂不快哉!

俗话说:礼少是情,礼多是债。送礼应是感情的真实表达,人与人之间互表谢意应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情谊是不能用铜臭来衡量的,这样会玷污情谊的清白。送礼者应量力而行,收礼者应提倡新事新办,勤俭节约,毕竟债是要还的,还是少欠点好。

其他人在看啥

    《送礼漫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