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文章憎命达

文章憎命达

2014-09-01 11:31 作者:黛莉 阅读量:237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眼前如果有两种人生,一种是平平淡淡的人生,没有太多的考验,也不用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平平常常度过每一天,最后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另一种是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遭遇一次又一次的生活的打击,从而成就千古文章,书写人生的壮丽篇章,不是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吗?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如果是我,我情愿选择前者,因为我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勇气,也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可以去面临那么多的生活考验乃至挫折打击。如果可以,我情愿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也不要那些所谓的名与利,除非时代召唤我们不得不这样;否则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人,也不要经历那些大风大浪。然而人生不是做选择题。命运是不由自主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人为因素。我不是天生的宿命论者,但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有句话叫“文章憎命达”,顾名思义就是但凡好一点的文章都不喜欢命运顺畅之人,换句话说,命好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且不说这句话逻辑上是否做到了严密。纵观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文豪、大作家,显然没有几个是命好的主儿,生平几乎都吃过各种各样的苦头,经历了这样那样的磨难,几经周折,几番求索,有的峰回路转,有的寄情山水,有的潦倒一生,只因心中那团火不曾熄灭,故才成就一篇篇光耀千古的佳作名品。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谓“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但凡是会写文章的都是肚子里有玩意的,只要肯考,没有考不中的,更何况是他们。然而,命运仿佛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没能考得个一官半职。即使有的被录用,也只是暂时的,最终都难逃被贬抑或被罢免的命运。仕途与他们无缘,还是他们与仕途无缘。我想通过以下分析,不难窥见其端倪。

相对于这些人,白居易、韩愈、王安石,算是命运比较不错的。生前内心相对比较顺。虽然与文章难脱干系,虽然也写文著述,但也曾如愿以偿获得个一官半职,在任时间也不短,仕途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算得上善始善终。可谓活着的时候享受人前荣光,死后还能借着那些文章流芳百世。古人云:立德,立言,立行。这在知识分子都是规定好了的,可见,都被他们占去了。这样命好的人,世上罕见,更别说是向来命运多有波折的文人了。绝大多数文人都是怀才不遇,仕途不甚顺畅,但他们好像又不甘心就此沉沦,即使做不成官,也要另谋出路,靠着自己的才华禀赋开辟另一片天地。

总结他们的一生,仿佛向来不被上天喜欢。上天赋予他们禀赋却要让他们不断地受苦。不得不怀疑这是老天在故意要同他们作对,抑或是考验?变着法的使他们经历一些非常人所能经历的苦难,令其心理苦闷,无从排解,直至演变为文字,记录并流传下来,好比“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样。那些文章也就有了出处,而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空穴来风,那是郁结在心底的火焰,迟早要冲出地面;那是奔涌在海底的巨浪,不得不席卷上来;那是封存在心里的话语,又不得不说,一旦外界刺激到他的神经,便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人平时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活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爆发,而在爆发之前无疑是最为黑暗的时期,犹如在地底下摸索一般。爆发之后就是无限的畅快淋漓和身心的解脱。

既然不能喊出声来,因为那样会被世人误以为是疯子,就只好写出来;哪怕是喊出来了,估计世上也没几个人能够明白,那就期待于来世,怎么办?只有写成文字的形式留待后人去评说。

没有足够的经历与阅历作为基础,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亲身感受,没有了那些切身的体会,也就很难写出那样荡气回肠的文章。“快乐使人肤浅,痛苦使人深刻”,显然,那些名义上所谓的苦难其实是人生的一笔不菲的财富,尤其对于那些文学创作者们,那些无疑就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素材。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见彩虹?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写文章写得好的作家大都是在生活中经历坎坷、内心多有不如意的人,也就是“文章憎命达”。说到这,我又想起了开头的那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好在,人生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此。

这便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厚积薄发。这些文人和作家没有一个是甘愿宅在家里的,闭门造车从来行不通。他们甘愿放逐自己于广阔的人世间,游走于市井当中,切身领略世人的艰辛,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比如白居易,他的《琵琶行》就是他贬官之后行船当中的一段奇遇,既是偶遇,也就有了被迫的意味,换言之,白居易也曾遭到过仕途的不顺。不过相对于他晚年的闲适,这不算什么。至于该诗,讲的是一个琵琶女少时欢乐晚年失意的悲惨经历。这与当时的白居易境遇十分相似,他们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于是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据说之前他还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直到这时才有了被贬的感觉。于是也才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琵琶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文人,他们有的以退为进,时时流连于田园之中,并最终得以归隐,比如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明他早有归隐的意向;有的彻底告别官场,退居山林,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即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比如陶渊明、林逋、“竹林七贤”等。这些人大都十分乐于与大自然亲近,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写出来的诗也都带有一股田园的气息,展示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当然,其中也融入了他们的独特情怀,那便是意欲归隐田园,远离官场。王维被当之无愧地授予为“田园诗人”。

相对于这些隐士们,还有一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所谓的勇士、革新者。他们秉承高尚的做人准则,混迹于官场,试图用自己的“一片冰心”和赤胆忠心影响执政者乃至朝廷,但未免有些过于天真。天真,这可以说是古来文人的一个通病,相信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能够改变这个现实,可是现实往往并不买他们的帐。且不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的想法与主张是否合乎那个时代、能否实行的开,这还是个未知数。那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那些救国救民的理想与抱负等等,在那样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无疑只是自己的一种一厢情愿,最终落得个孤高和寡,一声长叹,真是可悲,可叹。说起来他们还是对周围的社会现实没有认识清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致流放的流放,被贬的被贬,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浪荡,有的甚至赔上了身家性命。说到这不得不提到王安石和柳宗元。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有皇帝撑腰(显然只是一时),便想借着现实的力量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此首推王安石。在过去文人当中,王安石算是一个比较了不起的人物。不但文采好,而且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秉着“匡扶济世,造福于民”的准则,在宋朝那样复杂多变的社会当中推行出一套新法,并一度开始实施,最后却因受到朝廷保守派的一并打压无疾而终,晚年郁然而死。柳宗元的改革结局和王安石的一样,不过后来他寄情山水,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在自己的位置上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

较之这些异想天开型的文人,还有一些比较看得开的,他们既不选择归隐,也不辗转于仕途。也许他们在想,既然没有人赏识,与其怀才不遇,奔走呼告,不如干脆远离官场,游历四方,寻求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李白就是个典型。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据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结交许多名流,创作大量优秀诗篇。后来朝廷聘用他为官,他懒得理会。李白的决断力决定了他的选择,而他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这恰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东方不亮西方亮”。

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大都遵从一个模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的尚且有名有姓诸如前面说及的那些文学家和诗人,不过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杜甫。相对于李白和白居易的怀才不遇,杜甫就更加倒霉了。有史料记载,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不过虚职而已,偶尔领点薪水,没有任何实权。安史之乱后,更是过上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传世名作有《三吏》《三别》,都是他逃亡过程中的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杜甫因此被称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不仅古代,近代和当代也不乏这样的文人。鲁迅,朱自清,老舍等等,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篇章,他们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心。因而,所创作的出来的文章都堪称经典乃至绝唱。

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无一例外就是这三样“立德、立言、立行”。承平时代也好,乱世也好。为了践行人生的真理,他们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周旋于那些黑暗势力当中,从中写出那些千古文章。当死神开始召唤他们时,也就是他们的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他们的文学生涯就此告罄。然而他们的文章却可以名垂后世,他们的精神也就得以长存。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就如同臧克家诗歌里写到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章憎命达,这难道就是知识分子的宿命,无法改变了吗?还是有人刻意给他们下的诅咒。改变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首先要求他自身对环境持有足够客观乃至清醒的认识,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更需要把握好心的方向。不仅要从骨子里改变那种迂腐的天真和想当然,避开生活暗礁和那些无谓的心理伤害,还自己一个澄明的心空,还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与营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其次便是内外兼修,壮大自己的外部实力,把好人格素养这一关,提高自身修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希望文人作家们有朝一日,不必体会那些痛楚,没有忧郁和烦恼,也可以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来。

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我还是要选择平淡,我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勇气,也没有那么大的承受力,可以去面临那么多的生活考验乃至挫折打击。更何况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自己独有的这种幸福和快乐以更为积极的形式传播出去,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的人们,让他们同我一样感受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这些只是形式,最主要的是从自身和现在做起,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伸出手就能抓住的那些人和事,远离不必要的困惑,明明白白取舍。这样,或许就可以摆脱所谓的宿命,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其他人在看啥

    《文章憎命达》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