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生活随笔 >闲话惜字炉

闲话惜字炉

2014-09-04 09:36 作者:洪佑良 阅读量:272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半山腰上,有一座修建于清道光年间(1837年)的惜字炉。此炉高约十米,呈五角形,为三层楼阁式结构,往上逐层缩小,用当地的青石砌成,青石很大,一层只用一至两块,打得方正正,磨得光光亮亮,炉的二层有一个半圆顶小洞,为焚化字纸的入口。另一面有一块记录修建时当地人捐款情况和叙述“惜字炉”修建目的和意义的石碑,

从宋元开始形成的惜字敬文风俗,到明清已是盛行。明代文化名人、思想家袁了凡极力推广。他认为文字为圣人所造,不可以怠慢。读书人应该惜字敬文,不能将写有文字的纸或简随意丢弃,那样做是有辱斯文的,也是对读书人大不敬。池莲师太在《自知录》中甚至写道:“拾路边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十字为一过”!把惜字敬文上升到了道德修为的高度。

惜字习俗究其渊源,大概有两点。一是书写困难。古人的文字不是用笔写,而是在甲骨竹简等坚硬的物体上刻,一篇东西下来,肯定费时费事费劲,因此用字极为谨慎,没用的字一个也不能有,最好做到一个字可以代表两个或者更多的字,甚至能代替一句话。二是成本很高。帛书和纸张在当时都很贵重,所以用字用词简洁,要不就会浪费很多帛书和纸张。那时,没有文化的人一年到头也写不了几个字,大部分的人一辈子不认识字。

在古代,一些美好的词语都和都与字与读书有关,识文断字,通情达理,文质彬彬,读着读着,就有了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读着读着,就有了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前程。说到底,惜字敬文有着深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底蕴。

惜字炉已经远去,成为一个时代特殊的文化符号。但古人惜字敬文的良好风尚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在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需要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惜字敬文、尊师重教的风尚依然是我们应该秉承和坚持的。

其他人在看啥

    《闲话惜字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