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文化与代际关系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生命的美好在于多彩多姿,美好的人生应包含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敬老文化光艳耀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重孝道、讲礼仪成为人伦道德的基础。
美好的感情,先进的文化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渗透力和凝聚力的。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敬老文化中,统治者对敬老文化的重视,意义十分重大,起到了引导、催化、促进,更上一层楼的作用。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弟多次想害他,他脱险后并不嫉恨,仍恭顺父母、慈爱弟弟。他的孝感动了帝尧,后来让他做了接班人。汉文帝的母亲病卧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陪侍,还亲尝汤药后才让母亲服下。康熙皇帝六十寿辰时,在畅春园设“千叟宴”,欢宴六十五岁以上的男女老人一千多人。席间言:“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知孝知悌,则风俗厚矣。”称百岁老人为“人瑞”,给予特别奖赏。宴会前后还令各州县用车马迎送。统治者的倡导和以身作则,当然在民间引起更大的反响。于是出现了“百里负米”、“芦衣顺母”、“卧冰求鲤”等等感人至深的孝敬故事。有些朝代还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称之为“举孝廉”。这些举措当然会让民众更自觉、更努力地去孝敬老人,使孝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尊老敬老是一种思想意识,指导着养老的实际行动。有了这种思想意识,才可能自觉地做好养老这件事。我们村里有一人,刚退休不久,身体健壮。因家里有一对九十多岁的老人,他放弃了再赚钱的好工作,杜绝了到远处去旅游的理念,一心一意在家侍奉双亲。每天都去买老人喜欢的可口的新鲜的菜,为老人擦身、洗脚等。为让老人生活得舒适,他还特意在离医院和菜场都很近的地方,尽其所能买了新房,并说要让老人好好地享受享受现代生活,要让他们的人生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美好。真是一个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好孝子。当然各人的能力不同、情况不同,但只要有这种思想意识并尽心尽力去做,就是一个孝子,一个好公民。
尊老敬老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尊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使今天的我们快乐地享受着。我们的父母的血液里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传承着祖先的精神,同样用他们的青春、热血、智慧,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今天,努力地拼搏过、奋斗过,做出了贡献。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发展、蒸蒸日上的生活,我们怎能不怀感恩之心、报答之心呢?
尊老敬老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的礼赞。生命的孕育、成长、衰老、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因为生命有消亡,才使生命显得更可贵,正因为生命要消亡,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周国平说:“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当我们面对着一个白发苍苍的垂垂老者,或许我们更能感受到人生的真义,感悟到“人间重晚晴”的重要。生命是个个体,生命也是个共同体,需要彼此依存,彼此关爱。当我们用一颗生命的敬畏之心、用一腔生命的孝敬之情去温暖另一颗生命时,生活一定会温馨得充满阳光;当我们用一颗生命的敬畏之心、用一腔生命的孝敬之情去抚慰另一个生命时,更是对生命的庄严洗礼,对生命的崇高礼赞。
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场所。尊老敬老是代际关系的一个方面,是指成年子女要孝敬老人,代际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老人该怎么做。《周礼》曰“慈爱”,也就是说做老人的要爱护和提携后人。良好的代际关系一定会给老人带来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会让整个家庭充满情趣,其乐融融。
现今的家庭两三代五六个人一起生活,存在着各种差异:年龄的、经历的、文化程度的、消费观念的、价值观念的、饮食喜恶的等等,难免不发生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搞好了,生活才能快乐幸福,也只有家庭搞好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周礼》说:“以和邦国,以谐万民。”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呢?
首先,老少双方都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特别是成年子女的一方,要充分认识到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是做人的一部分内容,是份内事,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人生的使命之一。知恩图报、善待老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社会公德对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规范。有了这种意识,才可能有自觉的行动,才可能任劳任怨心甘情愿地为老人付出。而老人要有基于“自立”的思想,要“知趣”。千万不要摆封建社会那套老爷子的臭架子,不要认为我有退休金,你们还要揩我的油,就颐指气使;认为我就是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了,我的一切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应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不要去麻烦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减少了子女的负担,又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尊自信,何乐而不为?
第二,做子女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对老人的伤害,子女是老人快乐或痛苦的主要因素之一。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放纵声色,以致犯罪,使父母蒙羞),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真是概括得很到位,古今同一。这些人虽然主观上没有伤害老人之心,客观上却干出了令老人痛心、令老人颜面扫地,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的事,对老人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比物质的短缺更令老人痛心疾首,本质上是对老人不敬的一种体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至尊,其次弗辱(不使父母受到屈辱),其下能养”,突出了“敬”的重要。“敬”比“养”更高一个层次,不光指平时能照顾到老人的饮食起居的爱好,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关心体贴。如:平时有意识地常和老人拉拉家常,谈一些老人喜欢的话题;多问候问候老人,让老人多享受天伦之乐;在老人的再婚问题上给与理解支持等等。让老人心情愉快,感到体面、有尊严。贫寒之家更需要有人道原则、孝敬之心,要不嫌弃老人,要尽绵薄之力,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
第三,老人自己要懂得经营老年。首先心理一定要健康,要豁达,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未来。要意识到像叔本华所讲的那样,我“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此生虽平凡,却无怨无悔;要做到伽菲尔所讲的“假如皱纹必须写在我们的额头时,可不要让它写在我们的心上,精神不应该衰老”。只要这样就能心情愉悦,笑口常开,给家庭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要起居有规律,坚持锻炼,有病早治疗,让身体保持健康。一个好身体,既能让自己行动自如,又可让子女少分心、少负担,还能操持些家务,让子女开心、放心。平时穿着要整洁、体面,以免子女在别人面前尴尬。要有知己朋友,有雅兴,与邻居和和睦。对年轻人不要太严厉,要关爱子女,多和他们交流交流谈谈心,问问他们有什么困难,用自己多年的人生经验,给他们出出点子,指点迷津。古语云“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要主动帮着照料好小孩,经济允许的,应大方地主动地帮帮年轻人,决不要做“守财奴”。要明白钱是为营造幸福服务的,家庭成员间有时也应该讲点互助互惠的,这样关系会更融洽。千万不要有攀比之心,天上有天,知足常乐。
还有,两代人都要学会妥协。一个家庭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消费价值观、婆媳间的龃龉疙瘩、对第三代的管教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关键是有矛盾时千万别认真,拧着脖子钻牛角尖,闹个脸红耳赤不欢而散。消费价值观不同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争不出一个你是我非,何必认真,扯开话题,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婆媳间应“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增三分爱母之心而爱婆,很多事情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教育后代,目标相同,商讨一下,就能意见一致……。两代人在做事讲话时应该常常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很多时候,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退一步是妥协,更是智慧;退一步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境界。
尊老敬老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模式的变迁,代际关系已不像农耕社会那么简单。但只要我们牢牢记住“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牢牢记住“家和万事兴”;牢牢记住人生没有重复,一定要把握好今生,好好珍惜这难能可贵的血亲缘分,那么,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温馨可人,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和谐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