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写作的态度

写作的态度

2014-09-12 07:42 作者:夏焰 阅读量:1913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余华的语言,有一种神奇的流畅感,跟流水一样流畅。他的语言不优美,不细腻,有时过分粗糙,而且并不具有完美的凝练感。但是他的语言流畅,他说的话一眼看过去,昏昏欲睡的人也能明白写的是什么。不像某些书中的话语,绕来绕去,甚至得看好几遍。不,余华的语言很清澈,没有虚伪的修饰也没有过度的夸张。精辟的比喻往往只占一两行,却给人画龙点睛之感。

《第七天》的语言没有那么留长了,但是还算是可以的。整部小说,在整体上的节奏略显急躁。语言明显可以更加流畅一些,节奏也可以略加调整,某些段落的篇幅的调整,就能使得整体节奏更好。故事是感人的,余华很会编故事。不过,再回编故事也不能编出一种笼罩所有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纵然感人,无法感动所有人。我看了有的地方,就感觉陌生,或者感觉怪怪的。余华已经努力在突破各种局限性了,但时代的局限性还是有的。地域的局限性,倒是相比以前来说大大地减小了。

《第七天》的风格是压抑的,希望是少的。人死了之后再看到的希望不算是希望,所以这本书相当于没有什么希望。如果现实世界中的人只能死去才有可能获得美好,那么这个世界也太阴沉了吧。余华把笔力集中描写现实世界的黑暗虚伪,以及死人世界的纯净真实,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得现实世界失去了希望,完全变成一个绝望的领域。你看了小说之后感觉,好像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一样,好像死了更美好似的。不,生活是有希望的,不管你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区是地球上多么糟糕的时代或者地区,生活都总是有它的美好、它的光辉和它的希望的。我并不是说,文章必须全部用来赞美生活和现实世界。我的意思是,既然写了现实,就得写得现实。把现实写成一个一无是处,充满黑暗的地方,也是一种不现实。我们的世界的复杂的,是多样的,就跟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物一样,都是有好几面的,其中包括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以,光描写阴沉的那一面,光描写黑暗的那一面,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假如说好的那一面太少,又只因为坏的那一面的强大才显得有点温暖,那么好的这一面也会失去它的美好。

这本书还算有点创意,余华永远是后现代主义作家。其实我觉得,当年中国文革刚刚结束后,许多文艺青年立即开始大量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是很愚蠢的。就像初学钢琴的人准备躺着练琴一样愚蠢。后现代主义是很高级的文学,只有大师才真正有能力去涉猎它并且不受它的危害,文艺青年去涉猎后现代主义,有损身心健康。当然,很多事情已经发生过,已经成为事实,并且还是陈旧的事实。过分地唠叨陈旧的事实,是无聊和没用的。

《第七天》好薄啊。最近刘心武也出了一部新作,叫《飘窗》,也薄薄的。中国更多的实力派老作家现在也几乎不出书了,莫言这两年也没出什么新书。我有种感觉,中国这些老作家们,赚够了钱,把自己吃肥了,也就天天只知道放松和享乐了,对文学不太顾及,而且还认为自己已经到达巅峰高度了,便不再修炼不再写作。等到关键时刻,他们再糊里糊涂写上几句,凑合成一本书,认真地用自己陈旧的世界观自我欣赏一番,觉得不错,就出版。这态度是很典型的中国人态度,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技研究,中国人似乎都是这种态度。他们缺乏巴尔扎克式的忘我,缺乏路遥那种狂热。可惜的是,忘我和狂热的伟人们,早就在进化中被淘汰了。唉。不过,我并不是说余华一定是这样的。他有可能真的力不从心,有可能是故意开一个玩笑。反正《第七天》挺薄的,我买了这本书以后,觉得作家没有认真对待我为了买书而付出的钱。《第七天》就数量和质量都有一点应付的感觉,难道认真一下就不行吗?其实凡事只要认真了,都是能出很好的成绩来的。

其他人在看啥

    《写作的态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