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轲刺秦王》有感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最高统治者嬴政。整件事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不妨碍荆轲成为国人心中未完成的英雄。就连以隐逸著称的陶渊明也为荆轲的不成而感慨。
两千年来数不尽的仁人志士为荆轲失败而扼腕叹息。有人认为荆轲的失败归咎于秦舞阳的失色;有人认为要从自身找原因,是他自己剑术不精,技术不过关导致的害人害己;也有人分析是他临阵胆怯,心从求生希望,图穷匕见的那刻错失良机,结果让嬴政绕柱而跑。这里笔者参考书籍自认为,荆轲并非是贪生怕事之辈,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杀手,他从政治角度考虑,以及燕太子丹的授意来看,他应该是想活捉嬴政,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喝令他束手就擒要求他屈膝燕国,在旦门前俯首称臣。如此一来,不仅燕太子风光无限对天下,他荆轲本人更是呼风唤雨成英豪。
只是他的美好愿望都没有实现就命丧黄泉。不过这并不影响当世及后人对荆轲的大家赞誉和褒奖。成王败寇自古之理,但不妨碍草根奋争的历程。
细细想来人们更看重荆轲的英勇献身精神,当初他敢于接受任务渡过萧萧易水,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民风强悍的咸阳去执行任务,面对翻手为云覆手雨的秦王,一帮如狼似虎的彪悍群臣,完全把自己投入到不可知的境遇。这一行为就让人无比的敬仰。因为这世上又有谁人做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死命之事,还能心怀坦然无所畏惧的勇往前行。
在那个重然诺轻金钱的时代,荆轲可以算得上是位英武智勇皆备的人才。如果不遇田光他可能会有大手笔震撼天下,或许会集结门派暗杀秦王,或许会自立门户垂帘听政做个老大,或许如张良再遇高人得奇书辅佐明君实现倒秦大业。但是遇上田光就等于遇上阎王,这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人比他自己更了解他,除了用血激励别无他路。所以田光死了,荆轲从此别无选择,只能被人驱遣执行任务,欣然踏血而行。
荆轲用血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诺言,这才是他能千年不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