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归零看起来很美,却很难实现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当前,随着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纷纷压缩自身三公经费,这股勤俭风值得点赞。但群众偏偏不买“0琅满目”三公经费的账,一听说三公经费为“0”,纷纷抛来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片片质疑声。不仅上文提到的昆明市如此,2013年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公布“0”预算三公经费亦引发网友们的质疑。
按说三公经费为“0”,群众应该拍手称赞,可为何却频频遭到质疑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侮辱了群众智商。晾晒单位三公经费,出发点在于监督部门(单位)公款支出,确保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确保每一份公款花在刀刃上。而有些部门(单位)为了迎合上级和群众要求“三公经费越低越好”的心理,干脆不顾实际的来个归零。
这看似聪明的作法,实则低估了群众智商,让群众嗅到了其三公经费背后更多的腐败气味,于是就质疑不断。二是有形式主义之嫌。三公经费归零,这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三公经费归零看起来很美,可实践证明对于一个政府部门来说却很难实现,因公出国(境)为零可以理解,可公务车运行、公务招待费亦为零,则只能说是想当然,做了也是走个形式而已。三是缺乏评判标杆。群众之所以对“0”三公经费预算质疑不断,关键还在于三公经费缺乏一个统一公开标准,于是群众不好界定哪些公开的三公经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再加上当前对那些不合理的三公经费问责机制缺位,于是群众就质疑不断。
要让三公经费突出质疑重围,一方面要求各部门(单位)严格落实中央有关三公经费公开要求,如实公开三公经费,莫走形式、做样子。另一方面在压缩“三公经费”的同时,也要强调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化。最后,还要不断完善和细化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在从严把关审核,严管经费的支出、去向,以阳光操作来堵塞违规漏洞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验证机制和问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重拳治违,严厉追责,形成一套科学、完备、有力的三公经费公开管理体系。只有此,三公经费才能收到实效,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