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漫话毛笔

漫话毛笔

2014-09-30 14:26 作者:转载 阅读量:10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毛笔,是古代中华民族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来,它为创造华夏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碳素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被称为文房第一宝。

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所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蒙恬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汁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汁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更加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蒙恬造笔”之说,其实不然。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可知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之前。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1954年在长沙南门外左公山发掘的战国楚墓中,有毛笔一支,与当今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竿细长,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一支笔。制法是先将竹管剖开,安装笔头后,再用丝漆绞合,与后来削竹头成臼,将笔头纳入用松香焊制方法同。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正是由于这种毛笔,所以我们看到楚国竹简上的字体笔画劲挺,落笔、起笔锋芒毕露。

1931年在内蒙额济纳旗穆德伯尔今,发现居烽戌台所遗留西汉末期的古笔一支,距今也有二千多年,可谓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支笔。做法与长沙楚笔相同,惟笔毛,则用兔箭毛做成。日本正仓院收藏唐代所制的梅罗竹管牙头黄金庄笔、沉香斑竹管斑竹冒白银庄笔、斑竹管白银庄笔等三支,做工较前精美,亦为珍贵古笔。

从以上出土的毛笔实物中可知,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如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两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马作”和“史虎作”的毛笔;

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

三是出现了“簪白笔”的特殊形式。汉代官员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祭祀者也常在头上簪笔以表示恭敬。“白马作”毛笔出土时就是在墓主头部左侧。

从古代毛笔的诞生到今天的发展其品种不断增多,已有200多种。

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最常见的是兔毛、羊毛、鼠毛、狼毛等。有些毛笔还是由两种兽毛制成的,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的;紫羊毫则根据两种毛的比例,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也有用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的紫狼毫。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在两者之间。兼毫一般适合初学者练字时使用。

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最常见的是竹、紫擅木、牛角、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另外,毛笔的大小尺度也有不同。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其次是提斗、条幅;再次是大楷、中楷(寸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初学者写大字可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

汉代做笔多用兔毫,至魏晋始参用羊毫。“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又据《齐民要术》有韦仲将制笔方云:系选用兔毫及羊青毛合制。

唐代书法家,皆用兔毫,不用羊毫,但颜真卿所书各碑,匀圆遒美,则兼用羊毫。

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尖”就是笔锋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笔头圆润;“健”就是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刚(雄)健。自元代以来,湖笔就是很有名的笔,它挥洒自如,经久耐用,素有“笔颖之颖技甲天下”之称。

河南孟津平乐镇的太仓村,因古为皇家粮仓所在地而得名,其制作的“太仓毛笔”,制作历史有据可查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今天也负有盛名。

中国侯店毛笔产于河北省衡水市侯店村,古称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古称象笔。蜚声异域,名扬海外,远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三百多万支。毛笔中“风云”、“水月”、“小狼毫”等更为有名。

毛笔虽然是实用工具,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毛笔的制作及品种不断提高、增多,工艺改进,使毛笔日臻完善和精美,逐渐也成为收藏、鉴赏珍玩的古物。

其他人在看啥

    《漫话毛笔》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