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美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美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呵护

2014-10-05 07:09 作者:长天孤鹜 阅读量:127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外乡人都喜欢说“老家”,老家是一生中最难抹去的印记。我的老家早已成了泛黄的忆中,记忆中的老家似乎很美,但美在哪里?又说不清楚。就如鲁迅笔下的《故乡》——苍黄天底下的萧索荒村。唯一通向集镇的是一条土路,坑坑洼洼。集镇上到处都是露天粪坑,说不出美在哪里?

所谓“家乡美”,也许只是一种感觉,朦朦胧胧却让人魂牵梦绕。雀鸣啾啾,炊烟袅袅,恬淡中透着宁静,一种带有原始质朴的美。不过这样的场景已被时代的车轮卷进了历史烟尘。月映池塘,波光粼粼的自然景色没有了;茅屋、柴扉没有了;泥泞的土路和露天粪坑也没有了。时代在进步,家乡被另一种美替代。闪烁的霓虹,五光十色的街区。

老人们却依然怀念旧日的风景,说是退休后就可以河边垂钓,炉前烹茶,尽情地享受那“采菊东篱下”的陶翁生活了。可退了休,他们却大都跑到了城里。说:城市虽然喧嚣,但出行购物便捷,生活服务完善。的确,人类需要绿色自然的环境,但也需要超市、快递提供的方便。这就如鱼和熊掌,如何才能兼得,成了当今社会的课题。人要懂得享受生活,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期待能够有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绿色文明家园。

退休以后,我也选择了城市。屈指数来,在常州定居已有16年了。刚来的那几年,我住在常锡路南边的丽华三村。当地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后搬进了安置小区,一夜间便华丽转身成了城市新市民。留下的老屋租给了外来民工,人们把它称为“城中村”。这些地方卫生条件很差,连公厕都没有。在我住的小区旁,有一条十几米宽的道路。居民把垃圾倒在路旁,民工在树下便溺,连马桶都倒在行道树下。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四、五年,直到大运河南迁,常锡路拓宽改造后才有了改观。如今的常锡路叫“中吴大道”,比以前宽了许多。在“中吴大道”和“丽华路”交汇点,还设置了地下过街通道。过马路就不用胆战心惊地害怕和汽车亲密接触了。

“中吴大道”两边的景观树,四季常绿,花开不断。常州唯一的湿地公园“蔷薇园”离我原来的住处不足一公里,我每天都去那里散步。南迁后的大运河沿着常、武边界蜿蜒而过。沿河是30米的景观带,苍鹭追逐着运河上的船队,晚霞映红了河面,波光粼粼,美不胜收。真不敢相信,若干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城乡结合地带。

遗憾的是我在这个时候搬了家,搬到了现在居住的“锦绣东苑”。这个小区离市民广场和奥体中心中心只有500米,小区南面的“三馆一中心”已经动工,据介绍,建成后的文化中心有巴黎卢浮宫的6倍。附近的地铁也在加紧施工,相信再过两三年,这里会变得更加美丽。但我女儿说,他们刚来这里时,市民广场和奥体中心还是一片农田,下雨天道路还有积水。真所谓沧海海桑田,我们的家乡不断变美,政府功不可没。

但建设美丽家园,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她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我住在丽华时,就见过一个默默无闻地维护着美丽家园的老人。他推着一辆三轮车,每天来回在新建的“阳湖大桥”上。车上放着长钳、扫帚、畚箕和一只水桶、一包水泥。他用长钳夹起丢弃在路上的食品合、塑料袋,再把树叶和烟蒂扫进畚箕倒入车内。当他完成了这些作业后,便寻找桥面和护栏间的缝隙,然后把水泥嵌进去。他说缝隙如不嵌严实就容易长草,不但清扫不易,草还会扩大缝隙,破坏桥梁结构。他似乎身兼着环卫和养路两份工作,但我知道他的劳动完全是自觉和义务的。他的年龄比我小不了多少,应该早过古稀了,但境界却高出我许多。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那佝偻的背影。

与此对应的是,我如今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两所学校。每天早晨7点半左右,许多学生都去学校对面的路边摊上买早点。他们边吃边走,吃完的食品包装就随手扔在地上。他们的漫不经心,凸显了我们年轻一代环保意识的淡薄。建设美丽家园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不单单是环卫工人的事,需要我们的共同呵护。

其他人在看啥

    《美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呵护》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