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
看到鲁公青夫“马前泼水”的文章及大家评论之后,我浮想联翩、思维不停地跳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到了很多事情,以致无语。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这个命题不停地挑战着我良知的底线——是啊,人为什么活着?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三股简单而非凡强烈的激情一直控制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怜悯。”是啊,爱、渴望、寻求、怜悯是罗素一生为之付出的激情。这些看似平常而十分伟大的字眼是人世间最古老的真理,是人类战胜恐惧和苦难获得精神安宁和胜利的法宝。
想一想,在茫茫宇宙中一个极其偏僻的角落里,地球像一粒尘埃孤独的存在,生活在其上的是一群蚂蚁般的人类。当这粒尘埃围绕着另一粒发光尘埃转动一百圈之后,时光即流逝了一个世纪。在这个短暂的世纪里,疾病、瘟疫、自然灾害、战争等等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使人类面临恐惧和濒临绝望的痛苦。为战胜恐惧和绝望,人们追求并渴望爱。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变苦难的知识,于是科学诞生了。当人类渐渐强大之后,在某种程度上战胜了自然征服自然之后,内讧发生了。时至今日,在人类自诩高度文明和民主的今天,战争时不时拷问着人类的良知。当人类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地震、海啸、疾病纷至沓来,令人类应接不暇,当一幕幕活生生血淋淋的场景瞬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是何等的触目惊心,是何等的悲伤哀痛啊。于是,人类有了怜悯和同情。
爱和怜悯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活着的第一要著。爱首先是一种付出,其次是一种包容。只有不断的付出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路遥曾经说过:“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路遥的这种对真理对人类的热爱,使其和其伟大的作品一样常驻人们心中。爱也是一种包容和宽恕,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一个家庭和个人,没有用爱化解不了的仇恨,爱最终会让人热泪盈眶。怜悯同样让人为之付出,古人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人们看到地震后的断壁残垣、饥寒交迫的儿童、孤苦无助的老人之后,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为公众谋福祉是一个高尚人的基本情操。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宣言》中宣称:“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先生一生颠簸流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奔走呼号,为的是拯救帝国主义列强铁蹄肆意践踏的祖国,为的是拯救同胞于被压迫被奴役之中,为的是国人脱离血雨腥风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认为专为公众谋福利从而使自己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最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物,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要懂得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财富,为公众谋幸福。相反,对于那些贪图安逸、贪图享乐、损人利己以致众叛亲离的人是十分可悲的。
为真善美服务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真,真理,即科学,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促使人们摆脱愚昧、落后、贫穷,过上幸福、美满、健康的生活。善,正义,即和平。对和平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从古代的世外桃源到今天和谐社会,无不体现出人们对和平和谐的追求。美,艺术,即文艺。人们正是通过文艺展现歌颂那些古老的真理:爱、希望、荣誉、怜悯、自尊、牺牲等伟大的情感。
懂得了爱、怜悯、为公众谋福祉、真善美,也就懂得了人生,也就会在任何恐惧和苦难面前看到希望,看到光明,树立最终胜利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