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还说,中国儒学思想“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儒学”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根脉。仁者爱人、修睦诚信、清廉自守、求同存异、中庸治平是“儒学”的精髓。那么“儒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曾参说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说:“我懂”。孔子出去后其他同学便问他:老师刚才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指的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参认为孔子一生奉行的道德观念就是“忠恕”二字。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忠、恕”的解释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所谓“尽己”,就是尽心尽职,一心一意。“推记”则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当代人的观念去理解,所谓“忠恕”,就是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推己及物”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孔子觉得做到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又补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识是真正称得上有仁德的人,自己富了也要让别人富。自己发达了,也要让大家一道发达。光想着自己富的人,算不得仁者。
子贡曾经问过孔子:“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话对吗?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想左右别人,但别人也不要左右我。”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说:子贡啊,这一点你做不到啊。孔子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难以做到呢?因为他认为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别人不左右我”。如果这前提不存在,那么“不左右别人”的承诺是难以做到的。每个人都会这么想:人若加诸于我,我必加诸于人。这话并不错,人应该有原则,不能任人宰割。但孔子认为对抗只能激化矛盾,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主张,国际争端应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是诉诸武力。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左右,那就不要去左右别人。这道理固然不错。但道德应当共同遵守,才能实现其普世价值。人们担心,如果只有少数人恪守道德,那么吃亏的永远都只能是老实人。对此孔子说,不用担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的意思是,人们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本事,而用不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对这段话,还有一种表述,就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他的意思是,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你,要担心的是拿什么让别人了解?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青年面对着一堆黄沙,叹息道,我不就是这沙堆里的一粒小沙子吗?又谁能找得到我呢?此时过来一位老者,他把一颗珍珠丢在了沙里,对青年说,你看到那颗珍珠吗?青年说:看到了。老者说:想让别人看到你,就先把自己变成珍珠吧。这个寓言诠释了“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哲学道理。
假如把这个概念扩大到国家层面,那就是,不要担心世界不了解中国,要担心的是中国拿什么去让世界了解。其实这也不用担心,中国有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它“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它迟早会被世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