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于玉
古人常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玉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中华民族有爱玉、敬玉、崇玉的风尚,如果从内蒙红山文化考古发现的玉猪龙推算起的话,中国的玉文化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
谈起玉文化,我们还是要先从玉的历史说起。
关于玉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新石器时代。彼时的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产生活的器具主要靠石材打磨而成。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咱们的祖先渐渐发现,用玉这种石头做出来的工具要比一般的石头锋利和坚硬,能够很好地保障人类的生产生活。爱美的祖先更是将这些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有一定意义的形状,佩戴在身上。
由于人类早期生活状况的艰苦,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渐渐地开始掌握了新的生产生活工具,但是对于玉的喜爱却不曾减少。玉开始走进人类的精神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石之美者即为玉,这种自然界的天籁之物开始被赋予新的生命。玉作为装饰品的历史,从已经发掘的红山、良渚、殷墟等早期文化中可以窥得一二。
在古代,“王”与“玉”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三横一竖贯之,可见在古人的眼中,玉即象征着王。玉从祭祀天地的器皿到进入宫廷成为装饰物,一直都是统治阶层权利与财富的象征。“白”与“玉”合字为皇,象征着帝王血脉的高贵,是以古代的帝王都将玉视作生死相伴的传世之宝。
其实最能体现玉的财富价值的,莫过于“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听闻赵国得到了美玉和氏璧,便派使者前往邯郸,许诺以十五座城池来换。贪心的赵惠文王虽舍不得美玉,但又想从秦国手中得到这十五座城池,于是便派蔺相如前去以璧换城。蔺相如到了秦国,示璧于秦王。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喜爱之极,爱不释手,但没有丝毫割城之意。蔺相如窥破秦王的意图后,临危不乱,最后想方设法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这恐怕是历史上记载的关于玉的最大最惊险的交易了,这宗“价值连城”的交易虽然没有成功,却也说明玉在当时的名贵。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玉器开始褪去神秘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变得世俗和民间化。玉器的造型也开始变得多样化,礼仪性器物开始渐趋减少,纯粹的配饰和装饰性器物逐渐成为主流。而玉器的雕刻工艺也逐渐的开始呈现繁荣景象,经过宋元时期的飞跃发展,到明清时期可谓达到了鼎盛。其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苏州府志》如此称赞他:"陆子冈,碾玉妙手,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如毫发"。其发展了“刀刻法”及“连环绘”制作工艺,享有“吴中绝技”之称,虽区区工匠却“名闻朝野”,所制玉器人称“子冈玉”,得到朝廷的赏识,至今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而玉器之所以备受人们所追崇,和玉美好的文化寓意是分不开的。
佩玉的习俗在古代文化观及财产观的支配下,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巨商富贾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以佩玉为吉。故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的是作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实际上,这是在提醒世人,牢记玉的品德,并成为你自已做人的基本准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也就是说玉是“仁”、“义”、“智”、“勇”、“洁”五德的象征: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正因为玉承载着诸多的美德,所以古往今来渐渐地衍生出许多关于“玉”的成语。比如,用“金玉良缘”来形容美好的姻缘,用“金枝玉叶”来比喻出身高贵的人,用“冰清玉洁”来赞美人的高尚纯洁,用“玉树临风”来形容人的卓绝风姿,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表现人的崇高气节,用“玉成此事”来寓意美好事情的发生……
当然,仅仅是一些成语还不足以表达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于是人们便将玉的美好寓意融入了名字中。中国人起名字是很讲究的,因为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和厚望。仔细想一想,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总会有一个甚至数个名字中带“玉”字的。这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而是传承自古代。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故事中就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林红玉、蒋玉菡等十多个名字中带“玉”的角色;在第一百二十回的五千字中,就有七百多个字带有玉字旁;主人公贾宝玉的得名更是因为出生时口中含着一块通灵宝玉。
君子比德于玉。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是以古之君子必佩玉,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到了现代,佩戴美玉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但是古人所赋予玉的崇高品德依旧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其实,玉所象征的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蕴含着数千年来华夏子女对生命的无尽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