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片芦笋地
冬波复员回家了,消息一时间传遍了破旧的东河村。六年前,冬波刚满二十岁,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大红花被村长送到了镇上入伍当了兵。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一转眼冬波复员回家了。
复员后的冬波沉默寡言,起早贪黑一心跟着父亲侍弄着土地,并不像早些年复员的海涛、振民一样进入了村委会,吃上公家粮。父母眼瞅着自己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对冬波的婚事心急如焚。母亲几次托人给冬波做媒,对方对冬波的相貌身材十分满意,然而一进冬波家破旧低矮的草房,都纷纷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不合适。俗话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是啊,在那个尚不足以温饱的年代没有几间宽敞明亮的瓦房相亲也很难啊。
没多久,冬波的婚事成为冬波父母心中的疙瘩。看着村子里二十一二岁的后生在父母的帮助下纷纷娶了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冬波的父母愁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每天晚上提着不多的礼品分头到媒婆家央求她们给冬波说亲。一晃半年过去了,烟酒等礼品倒是消耗了不少,然而冬波的婚事媒婆们还是一筹莫展。冬波的父母甚至后悔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兵,不仅耽误了冬波在家里做工赚钱,而且耽误了冬波的婚事。
这一年,村子里开始有人家种植芦笋。种植不多,大约有四五家,每家种植几分到一亩地不等。刚开始的时候,村里的人不知道芦笋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种植芦笋有什么用处。春天来了,种植芦笋的人家土地上一片新绿,大家纷纷过去瞧个新鲜,依然不知道芦笋能做什么。待到种植芦笋的人家从地下扒出雪白光洁鲜嫩的笋茎时,大家才明白怎么回事。一年下来,种植芦笋的人家全部发了财,一亩地的芦笋竟然可以收入上万元。收芦笋的大车直接停在村口的地头上,村里种植的芦笋供不应求。此情此景,让村里的人大吃一惊,没有种植芦笋的人家急红了眼。
第二年,村子里家家户户种植芦笋,冬波家种的最多,一下子种植了三亩多。站在地头上,沐浴着春风,望着田间一畦畦露出的新绿,冬波的父母打起了秋后盖房子的算盘。按照去年的价钱,冬波家的芦笋地能收入三万多元呢,盖四间宽敞的瓦房足够了,剩下的钱就给冬波结婚用,冬波的父母望着长势喜人的笋苗交谈着。冬波似乎忘记了劳累,顾不得休息,一个人仍在田间细心地浇水、除草,呵护着一个个新艳的小生命。他虽然不善于言谈,但他已下定决定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此时,一颗颗笋苗是他心中最亮丽的风景。
周围村子的村民听说冬波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种上了芦笋,都跑过来围着田间地头瞧。给冬波说媒的媒婆指着冬波家一眼望不到头的芦笋地给冬波做起了征婚广告,一时间外村的几家姑娘动心了。最终,经过双方父母和媒人的撮合,冬波和一个名叫秋月的姑娘订了亲,姑娘人长的很水灵,也很机灵,她不仅看中了冬波家的芦笋地,而且看中了冬波的憨厚、朴实、魁梧。秋月的父母也很满意,只是有一个条件:要冬波供应秋月的弟弟读完大学。那时候读大学虽然花费不算多,但三年下来也要几千块。这样,双方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片碧绿的芦笋地上。
转眼间,到了挖芦笋的季节。冬波天不亮就早早来到了田间。芦笋这东西有个特性,从地下挖出来洁白鲜嫩,但一旦从地里长出来就变绿不值钱了。冬波顾不得劳累和疲惫,从大片的芦笋地里收获着希望。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去年来收芦笋的几辆大车没有在村口出现,虽然今年村子里家家户户种植了芦笋,没有人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芦笋烂掉。一时间,恐慌袭击了村里所有的人。家家户户无计可施,大家只是播种,却忘记了考虑如何销售。冬波的父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没有几天,媒人找上门来暗示冬波的父母订好的婚事可能要吹。听到这个消息,对土地寄予深切厚望的父亲受到了沉重打击,一蹶不振、卧病在床。
当天晚上,冬波一夜未归。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冬波开着一辆货车进了家。他眼睛里闪现出喜悦的光芒,疲惫的身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告诉父亲,昨天夜里他去了战友家里,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邻县大量收购芦笋,加工芦笋罐头,远销海内外。为了及时将芦笋运出去,他从战友那里借了一辆车开回来了。听到这里,父亲一下子从床上坐下来,他知道儿子已经成长起来,不仅在部队上学会了开车,而且成熟起来。
在冬波的带领下,村子里的人将芦笋连夜运到了邻县,卖到了好价钱,回来的路上大家笑逐颜开。一回到家里,冬波发现媒人正和父母兴奋地商量着盖房结婚的事情。冬波拉了拉母亲的衣袖,笑着对媒人说:“大娘,我今年不准备盖房子,我要进行投资。”父亲第一次听到如此新鲜的字眼,当场给了冬波一个嘴巴,坚决不同意儿子的想法。俗话说“成家立业”,不成家算什么?冬波知道无法和父母解释清楚,就去村子里找几个年轻人商量去了。
秋天来了,冬波父母期待的四间瓦房仍没有影子,然而在村口的空地上建起了一个宽大的厂房,厂门口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子,上面书写着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芦笋罐头加工厂”。
工厂开业的第三年,冬波和秋月在人们的期待中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值得一提的是,秋月的弟弟秋声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芦笋罐头加工厂,不到一年成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