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的忧思及文人的操守
当今中国文坛,作家给社会和历史能留下多少值得自豪的作品?每一位公正的读者、有思想的评论者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在中国的文坛活跃着许许多多的作家,但她(他)们在忙什么,说白了在讨巧——大多在像炒股的人一样盯着市场的起落——思忖着如何迎合受众的口吻,来决定自个笔端的走向,即如何能赚钱,如此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多少作家转向了写电视剧本,第三者、包二奶、离婚、婚外情……充斥着,泛滥着,其内含——思想性便荡然无存。
你看我们的出版家,眼睛盯着我国那可怜——而又数量不菲的那些“名人”,在书店,各种作品“琳琅满目”,但都是眼熟的,大都不是原创,而是选集,各个作家的东西这个出版社选几篇凑的挺厚就出版了,那个出版社又选几篇印刷了,这造成了出版业的虚假的繁荣。于是乎,重复选用,让读书者不好买书,买吧,这里面有好几篇幅是读过的。这样重复这选用对谁有用?只有让作家的稿费源源不断地流入腰包,这如同一女多聘,老丈人坐收彩礼。这样还常常听到一些知名作家眼热其他行业的“财源滚滚”,伤感自己的“贫穷”,真是不知足哉!眼睛向下看看普通的百姓吧!
中国需要的是文豪而不是作家中的富豪,中国富豪每年在以百分之三十的增长着,如果作家的其作品只能说是一个写匠写出来的作品,这就像是一个木匠每天在做着一件结实漂亮的家具,日复一日,没有创新,改动就是把方腿换成圆的之类的所谓创造。时间长了,可以说是在依葫芦画瓢。
我倒不是提倡作家都向曹雪芹“食粥”而写红楼梦,现成的例子,鲁迅先生在当时就是过得相当的富有,有一百多万的收入(据资料),可他老人家的的锋芒直指人的灵魂深处。而不是像当时所谓的“蝴蝶鸳鸯派”和“闲适派”,那样去做文。
出版家和作家为了利润,在反复地、伤透脑筋而又不去触动一些事实地编织着自己的盈利梦,而对新的萌芽不去扶持浇水,怕的就是伤了筋骨,劳作苦呀!新的萌芽无法出土,只有老枝在“茁壮”着。跑马圈地,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地盘我做主,百花园里都是已经“盛开”的花朵,“年年岁岁花相似”,漂亮!美哉!好一个百花迎风展。
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的崛起、汉赋、唐诗、宋词、而我们现在有啥哩?记得王蒙谈到有一个干部说到这个问题时还自豪地宣布说:我们现代有小品和短信。这是冷幽默还是愚昧中的的无知,抑或是无奈中的孤傲,更像一个老姑娘对影自恋?
我们不少的人在写用身体写作,而不是用灵魂写作;玩文学,而不是在寂寞中勇于去摸索思想中的哲理,屈原的忧愤及“吾将上下而退求索”的“世人皆醉吾独醒”的爱国情愫荡然无存。文人就要有“忧患意识”,而不应是“忧钱意识”;还有不少人在在写“美文”,把自己的隐私当做炫耀的资本,否则,不能成其文,把散文的灵性糟蹋得只剩一个外壳。
如今的文坛“齐喑”如何办?断层又如何处理?只见写手的富豪在增长,而不见文豪的诞生又如何面对?哪个作家写出了“震撼于世”的作品?谁又是我们时代的文学大师?这不仅仅是一个青黄不接就能概括的,其深层次里面的问题值得我们三思。
我们的作家热衷于做官,热衷于金钱,而不热衷于作品“流芳百世”,这是我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家们的耻辱。
毋庸讳言,我们国度里的作家“多如牛毛”,恐怕是全世界无法比拟的,大都吃着“皇粮”,而再加上自由撰稿人,这队伍的庞大是可想象到的,如何给作家“断奶”、如何使作家思想的翅膀变得不再负重?如何让作家及文人的忧患意识充斥自己的心灵,而不是让铜臭熏染文人的笔端?印度的泰戈尔说过:给鸟儿的翅膀绑上黄金,它也是飞不远的。
作家要有独立人格,要敢于描写人性中的光芒,不要千篇一律,文学即人学,文学中没有人性的闪现,我们的作家永远是短视和“瘸腿”的。
我们的出版家更不要仅仅为了金钱而对一部作品去取舍,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而高瞻远瞩。
但愿不久的将来能有震撼于世的作品横空出世,我想这会的,我们的文人有几千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挺直自己思想的腰杆,去掉金钱和世俗的桎梏,文人及作品的流芳百世是可及可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