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日记 >[专题]论武侠剧:内地、香港、海外还要怎么走?

[专题]论武侠剧:内地、香港、海外还要怎么走?

2009-10-27 20:01 作者:Franziska 阅读量:3111 推荐2次 | 我要投稿

作者:Franziska

创作时间:2009年10月25日

博客:http://blog.sina.com.cn/52franziska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身与名....

序:

笔者对此文构思已久,但是鉴于水平有限,一直不敢下笔。后在一本杂志《百家讲坛》中看到关于论述侠文化的专题,觉得既然不能自己写,那么用抄袭的手段包装自己的构思,也许还行得通,所以直至今日才写出这篇文章。本文论述多以这些年武侠电影、电视剧为核心,通过对比,阐述一下自己对武侠剧的观点。

一、侠

侠这一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颇为深远。从秦灭六国之后,亡国士子们便游走于市井,锄强扶弱,深得百姓爱戴,到汉朝时候,侠已经能代表一种广泛的民意。其中也不乏郭解之类的名侠。游侠们在汉朝地位特殊,使得《史记》、《汉书》有专门的游侠列传。

汉时游侠分为三个阶段:义侠、轻侠、豪侠。

义侠:主要指汉武帝以及之前的汉初游侠。人才辈出,主张仁义道德被世人崇尚。

轻侠:经过汉武帝的大力镇压,游侠不敢再动辄触犯王法,不在影响重大社会政治生活,而是以民间黏合剂的功能成为朝廷统治体系的补充。

豪侠:相对“游侠”一词出自《韩非子》以来已经成为成为汉代通行术语而言,“豪侠”一词则出现的比较晚。《史记》没有出现“豪侠”一词,《汉书》“豪侠”一词出现也仅仅只有四处。直到东汉中后期,“豪侠”一词大量出现,并成为沿袭两千年直至晚清的中国侠义文化主流形态。

每当历史的大转折时期,游侠都踊跃参与着革故鼎新的主流政治活动,是革命党人的人格支柱。“觉得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二是暗杀。”蔡元培。从西汉中期开始,游侠盛行刺杀成为革命党人的主要手段,直至戊戌变法失败后,暗杀成为普遍风气。

二、从游侠到武侠

20世纪以前,并无作为专有名词的“武侠”。武侠作为专有名词,始自日本。1902日本科幻小说鼻祖押川春浪在其一些列六部小说的该系列第二部《武侠之日本》开始,就着力描写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武侠精神。在《武侠之日本》中,主人公柳川阐述“武侠”的内涵说:“‘武侠’是为维护自由、独立和人权而彻底对抗压制的精神,也是保护弱者的精神。为自己的利欲侵犯他国和别人的权利,这就是‘武侠’的大敌。”这样的“武侠精神”也正好适应了中国在近代,外忧内患之中奋起自强的需要。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他素来崇尚的墨家游侠精神和日本武士道侠义精神的基础上伴随着他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开始了对于中国侠义文化的现代改造,并成功的将传统的“游侠”“义侠”转换成现代意义的“武侠”。

清朝为维护统治,防止汉人造反,从清初就严禁民间练武,民间武术多以江湖帮会和民间宗教的形式秘密存在。到八国联军入侵,义和拳才借抗击侵略的名义形成大规模的群众练武运动,但是,义和拳本身就有迷信成分,并非能和侠义文化接轨的武术。知道1909年霍元甲创立“精武体操学校”,公开传授“迷踪艺”,以武术教育为主要活动,倡导“尚武强国”,这才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的“武侠”武术。后有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作者崛起,以武侠小说形式,成为中国现在侠文化的高峰。

三、又一次追溯武侠的开始

2008年底,贺岁电影《叶问》红遍中国,作为李小龙授业恩师的叶问,一下子就成了中国街头巷尾热议的一代大侠。2009年初梁羽生先生病逝于悉尼,再次引发人们对大侠的深切缅怀和追忆。侠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自此又展现出其魅力之所在。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最近多日来被经常提起新拍的《西游记》,张纪中导演这次选择下手的对象,虽然放过了武侠题材,但是对传统名著近乎迫害的举动,让人们不得不回忆往日的痛苦。单看新拍《西游记》的剧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华丽丽的大雷,雷的我里嫩外焦。靐!靐!靐!”

说起那些被张导重拍的武侠剧,犹如回望一个被列强践踏的家园一样,让人不堪回首。中国人自小就对武侠有着遗传基因,试问中国谁人不知真气、内力是怎么一回事呢?自孟子一句:“吾善养浩然之气”始,中国人身上便带着各种各样的“气”。而墨者们“赴火蹈刀,死不旋踵”的精神,更是对侠勇气的直接体现,当然这种直接体现是建立在孔子“释勇”的基础上。侠文化早已在我们内心深处扎根,而张导铁骑所向,让我们顿时感受到极为粗暴的冲击对人们心灵的伤害。

四、武侠剧要注意什么

写到武侠剧三个字就不得不说说张导(简直就是噩梦一般),在笔者看来张导根本不懂什么是武侠剧。

1、首先,武侠剧得给观众一个直接的错觉:我也能办到。回顾一下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乔峰在少室山下独斗三大高手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使用任何电脑效果或者特技,都是扎实的见招拆招。在这种镜头之下,观众看的首先是过瘾,因为武侠剧的好坏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打斗场面,当观众看着乔峰、慕容复、丁春秋、游坦之这些高手见招拆招很过瘾的同时,不仅有钦佩乔峰武艺高强之感,更能感受招式灵活变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显然是电脑特技所不能替代的,甚至暗下模仿之心,你还记得乔峰“专用”的打败敌人的招式吗?就是使用双手同时击出,先用双手四指一戳、然后四指半屈一击、接着双拳击出、最后双掌一出将敌人打败。回忆起来了吗?

但是回到张导的武侠剧中,很显然我们看不到任何在这方面下功夫的证据。时至今日中国还有不少人相信轻功是真实存在的,笔者也是半信半疑,没有几个人敢直接说轻功荒谬,不符合物理学之类的话。可见能不能由普通人实现,也就是每个看到它的人实现,是武侠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只看你漫天飞舞、出手是光、回手爆炸之类的,还不如去看封神榜之类的神话故事,因为神仙们使用这些异能是不受怀疑的。

2、美女又见美女。关于美女帅哥类的话题好像是永恒的,诚然,要将一个人搬上屏幕给全国十几亿人民看,长相自然得过关,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当然也可以像星爷那样将八两金之类的演员搬上荧幕,不过这好像只限于无厘头之类的恶搞电影,试问谁能天天面对电视看一个让人连饭都吃不下的演员呢?(此段话没有人生攻击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张导剧中的美女多如牛毛,能看到让你审美疲劳程度,而这并不能体现张导的魅力如何,只能说祖国不仅山河秀丽壮美,美女帅哥的产量也颇具规模。张导在选择美女方面好像很是挑剔,可是也就仅仅限于相貌上,以至于让网友讥笑公鸭嗓的黄蓉问世。而男演员方面张导给我们的感觉是随心所欲,说的更粗点就是,老子乐意你管得着吗?当《天龙八部》中的那个虚竹出现的时候,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时间的反应,这个虚竹一看就不像好人,好像刚从监狱放出来一样。丐帮的披头士们、我党的好党员洪七公、大夫黄药师、精神病患者的周伯通、有严重痴呆征兆的郭靖、正直公安欧阳锋等等不计其数的特异人物,甚至出现了“水浒+金瓶梅”版。写到这里,我百感交集,无字再述,只能另起一段。

3、小与大

气势如虹的景象是内地电视剧或电影唯一的特色,也是香港无论如何也不能模仿的。看看吴启华版的《倚天屠龙记》,里面六大派去攻打光明顶的那一战,如果告诉你这一次围攻的程度,完全可以媲美跨国军事行动,单是画出路线就足以让你感叹于六派成员的个人素质。香港武侠电视剧可能最怕的就是英雄大会之类的武林盛典,去哪里找那么多人啊!场景还能得到观众的原谅或同情,可是武林人士啸聚一起的场面,若是只有零星的几个人,那一定会笑掉大牙。还好,香港导演比较聪明,把场地缩小,矛盾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还算是应付了,比如上面提到的乔峰独斗三大高手的场面,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整个武林的“人丁单薄”。

有时候这也是逼出来的,上面乔峰的那一段你发现后,可能有些不舒服,不满他们的节约。而接下来要说的一场戏是你不得不佩服的,就是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中刚开始的那一场。导演巧妙的将西夏国家要追杀丐帮的事情,简单的嫁接到一品堂身上,不足十几人的大刀队成了西夏一国的代表,从而使原本改编自武侠的“武侠”,变成更直接的武侠。

反过来看看张导的武侠剧,在这一方面,算是获得了不叫胜利的胜利。可以四处游走拍摄,一览祖国壮丽河山,扩大个人影响。也从而直接导致了两个致命伤:剧情拖拉和不知所云。纵观张导的武侠剧,这两个致命伤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是逢片便有。唧唧歪歪的说了又说,本来可以一笔带过的,硬是要你说我哭、我打你逃,大家生气之余却发现,根本连个屁作用都没,好像是为了故意拉长集数,赚钱再赚钱一样。不知所云是和这对应的,整部戏没有主次之分,除了让你产生个个都是主角的荒唐想法之外,其余的都占全了。在少室山下,慕容复给我们的感觉是完全没有将乔峰放在眼中,一直在考虑和衡量复国梦的实施策略,明明只要想到要团结在场的武林人士就可以了,然后就去放手一搏,可是他想了又想,看了又看,终于变成了史上最牛的空中滞留冠军。

五、《卧虎藏龙》是罪魁祸首?

李安导演拍的《卧虎藏龙》,在西方叫好声一片,在国内非议声一片,导演们眼红成一片。为什么在国外叫好声一片呢?因为李安导演把握了西方人的推崇。在西方,人们主张的是:爱情与个人至上。看看玉娇龙:对老师隐瞒心诀、对父母订的婚约弃之如敝屣、对恩人挥剑相向,都是中国传统道德所不容的,而比较代表的侠义的李慕白,却黯淡无光,让中国观众气闷不已。

《卧虎长龙》获奖了!这个消息对国内导演们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张艺谋首先携《英雄》出手,但是根据观众反应来看,很明显是败走麦城。二度重来,携《十面埋伏》出手,里面的主人公们,为了爱情,抛却了自己的社会属性等,又是一次败走麦城。而张艺谋的两次败走麦城,对别的导演来讲,还是有前车之鉴的,不能盲目模仿李安,从另一个方面下手:迎合西方人对东方的审美狂想。

《无极》华丽丽的登场,被一个“馒头”给噎死了,陈凯歌大骂之余也无计可施,最后只能说,五年之后观众才能看懂自己的电影。不知道无极是不是那么高深,笔者想知道的是,既然《无极》属于五年后的电影,你现在拍出来干什么?而《夜宴》在观众心目中也差不多,不过相比较《无极》的“无极=无聊*2”的“爱因斯坦定律”来说,《夜宴》还是有“亮点”的:观众始终不能将葛优饰演的角色和演员联系起来。茶余饭后想起那个皇帝,也还是能笑一笑的。

陈凯歌导演的《无极》,用他自己的话来讲,那么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直接将他贬低一下:个人凌驾于观众之上。你怎么就知道目前观众的欣赏水平呢?调查过?五年也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你超越了中国近亿的观众,拍出了“超欣赏”水准的电影,简直就是扯淡。其实陈凯歌导演的《无极》,按笔者的观点来看:陈导完全沉迷于个人表达之中。演员中、日、韩都有,想一口气吃成胖子,最后只能是个人膨胀的悲惨后果。而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它的立意一开始就不在艺术上,那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六、徐克和吴宇森

《卧虎藏龙》的阴霾终于过去,徐克导演的《七剑》要亮相了。从往日徐克导演的武侠片拿捏水准来看,观众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英雄》之类的不愉快了,而徐克导演的风格也注定不会类似他们。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终于,《七剑》还是一部迎合西方审美狂想的电影。

《七剑》历史背景是下达“禁武令”的清朝,电影中也就是类似的简单一说,然后失去了任何的有机联系。然后登场的是一场精良冷兵器之下的屠灭村庄,极尽武器翻新之能。而对天山七剑,也重在展示器械精良,在诡异的兵器之中,观众不能将人和剑对上号了。传统的武侠文化之中,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械的精良也就成了道义精神缺失的表现。《七剑》中以简胜繁、以小搏大式的传统武侠文化的演饰的侠特质无影无踪,只有拯救武庄的空壳。善恶的区别也是以技术高低来判断,失去了中华伦理,步入器械纷飞、血腥一片的陷阱。

吴宇森导演往日拍的多是黑社会电影,但是黑社会电影中的各色人物,也基本可以与江湖文化之类亚文化对上号,他们身上也不乏传统的侠义精神。《赤壁》的登场被看做是历史剧,但后来直接被网友们调侃:准备收集一套当喜剧片看。想昔日小马哥的精神,再看看赤壁中的“多吃点”之类的,完全没有比拟性。整个《赤壁》知道最后一个场面,指点江山的政治家们,成了江湖上的大哥们,“好黑道”大哥们击退了来犯的“坏黑道”大哥,示以警告之后,赶紧草草收场,可能是他们需要冷静吧!

七、结语

结语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而有没有成为“漏网之鱼”的导演是笔者最关心的。就写到这里吧!

其他人在看啥

    《[专题]论武侠剧:内地、香港、海外还要怎么走?》的评论 (共 0 条)

    • 泥人::)
    • Franziska:专门写了一个长篇,作为专题。也不给我加个精。 :yumen
    • Guest::peifu真是字字珠玑!辞藻华丽丽!白的都能说成黑的!自已什么也没做,也能有模有样的靠一张嘴忽悠死一群同类……人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