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主旨探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主旨探究

2014-12-24 08:11 作者:网友推荐 阅读量:7339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任福州知州,杨万里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送。林子方不明其意,大呼好诗,径直赴任,后来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后人读这首诗都觉得是好诗,几乎和林子方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这首诗理解为描写西湖夏日美景,曲折表达与朋友难舍难分之情的写景诗或送别诗。

造成这种误读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造成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影响深刻,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十四个字占去了一半,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强烈的美学享受,人们就关注了写景句的美妙,而忽视了主旨;二是读者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没有注重对诗题的解读;三是忽视了“知人论世”的解题思路。

我们首先分析第一个原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这两句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这么美妙的景色难道还不值得留恋吗?这样,单靠这两句,该诗就成了写景送别诗,其实不然,如果整体把握,则另有所指。

下面我们抓住题目,联系创作背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样就缺乏整体感,容易盲人摸象,判断失误。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当然也是诗歌的眼睛,需要逐字琢磨。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从皇帝的秘书到地方一把手,从一个角度看,的确有升迁的分量,但毕竟远离帝都,才能难以被赏识,长时间在外还有可能被皇帝遗忘。林子方和杨万里虽然是知己,但是上下级关系,加之林子方此时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杨万里就不忍心或者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泼冷水,但作为挚友,不提出忠告是不行的,于是,就写了这首劝勉诗。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即将上任福州知州的林子方。林子方兴致勃勃,谈论着自己的宏图壮志。正当林子方眉飞色舞,谈兴正浓之时。杨万里口占一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意思是:你说福州的景色有多么迷人,但它毕竟赶不上西湖六月的景色,这时候的西湖美景不光天下第一,并且和西湖其它季节的景色也有所不同,你看那硕大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充满了勃勃生机,那是因为和天际相接,接受了雨露的滋润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再看那红艳的荷花,天未明红色的花朵根本看不见,天明了太阳未出之时,虽然能看得见,但红而不艳,只有在这朝阳万丈红光的映衬下,才显得特别红艳。

这是表面意思,联系当时的政治环境,我们很容易明白杨万里的指向。净慈寺在西湖边,西湖在南宋的都城临安,赞美西湖就是看重临安,因为临安处在“晓出”即太阳升起的时候。有阳光照耀,荷花就“别样红”,有湖水“接天”,莲叶就“无穷碧”。老朋友、老上级,你如果留在都城临安,有皇帝这片“天”连着,你就像那一片莲叶在无穷的碧绿中,你会永远绿意浓浓;有皇帝这轮“日”照着,你就像那鲜红的荷花在别样的红艳中,你会更加光彩夺目。这样的环境其他地方不可比拟,这样的西湖六月美景,不可多得,你现在正处在帝王赏识的时期就好比西湖处在六月美景之中,不要忽视了这个地点和时机,应该留在临安,接受帝王的恩赐和抬举,才会前途无量。

照这个思路理解,很符合送别诗的味道,题目和正文就一致了,主旨和写作背景也统一了,这样,写景就成了手段,不是目的。“毕竟”“不与四时同”“接天”“映日”就成了关键词,成了把握情感和主旨的要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不单纯是写景句,它包含着个体的成长要置身于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大环境,更离不开实力不菲的上级的提携和照顾这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后人从中得到启发:你若果是莲叶就得“接天”;你如果是荷花就得“映日”。

联系诗题,知人论世,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必须环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如果不看题目,就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如果明白题目是《观书有感》,我们就把握住了朱熹的写作指向,他是在告诫人们读书要注重吸收新鲜养分和广泛积累,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浅尝辄止。希望广大教者和学者在鉴赏诗歌时能从中受到启发,准确理解诗意。

其他人在看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主旨探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