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旅——开悟
一 开悟
开悟,并不是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灵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这样说:“开悟的确存在。人确实有可能证悟而体验到无边的的自由和喜悦,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心灵融入永恒的恩宠中----这些狂喜经验比你想象的来得常见。”开悟并不是禅修者的专利,虽然这是他们每日的必修课。对于平常人而言,我们也需要开悟。悟道和觉醒让我们窥见这个世界的真相,带给我们心灵的提升与转化。
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拥有了前人所未有的富足的生活状态,天天都会有新鲜的资讯进入我们的大脑。每天我们就像疲于奔命的受惊的鹿,因为我们不得不奔跑,否则我们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每天我们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中,人心浮躁,就像掉落在欲望之海的落水者。我不是在说不能追求名利,只是过犹不及;每天我们的心灵遭受痛苦的煎熬,惶惶不可终日,烦躁、无聊、虚妄、悲伤,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如一位老和尚所言:“因何团团转?只因绳未断。”
是啊,我们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想一想,思考一下过往,这样可以使当下活得更好。我所说的开悟并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觉醒。就是说,我们还应该拥有另外一种生活——灵修生活。
在《狂喜之后》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在缅因州有座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女修道院,那位女院长自十七岁进入修道院,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严守静默戒律。之后教宗约翰十三基于改革精神,将弥撒由拉丁文改为英文,并把修女严格的禁语戒律解除。这对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神圣静默庇护下的人而言是极难调适的事,她们的日常生活完全以祷告和内省为主,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一旦她们真的开口,有时还会引起令人不知所措的冲突,在她们所表达的爱里面,往往伴随着潜在的批评。这些修女被迫于一夕之间以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却未事先接受合宜的训练。许多人因此离开了修道院,而其他人往往也需要数年才能在语言中找到当初沐浴于静默中所感受到的同样的恩典。
这个故事好像与我所说的无关,其实这个故事在讲明,我们的外部环境充满了变数,我们试图进入的灵修生活与修女们的语言障碍一样,需要几年才能适应。然而,我们需要找出实践之道,让悟道精神真实的体现于生活之中。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或是聆听某人的一句话,或是在某个时刻突然间豁然开朗,这就是一种开悟,即使它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詹姆斯·奥杜邦说:“当飞鸟和书本相左时,永远要相信飞鸟。”这只飞鸟就是我们的灵光乍现。
然而,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进入灵修生活,才能开悟与觉醒呢?
我们都拥有自身的局限性,使我们不能够去体验各种生命的感悟,而且我们的生命短暂,也没有时间去充分体会另外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诚实、倾听。这样我们才能从其他人的灵性生命中看见自己精神开发的各种可能,更了解如何明智的生活。
观察他人,说明亲近那些贤达之人可以学到什么,学到在艰难处境和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永远保持内心的喜悦和自由;诚实正是这个过程的伟大与新奇之处,我们可以以诚实的态度发言,可以领悟,可以互相学习,找出方法不再重蹈覆辙;倾听,是一种尊重。学会倾听你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观察、诚实、倾听不是方法,是态度或是一种原则。
开悟并不是灵修的结果,恰恰是一个开始。在东方的许多高僧大德说过,自己仍是求道的学生,总在错误中学习。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严格来说,世上没有开悟之人,有的只是开悟的活动。”开悟本身无法拥有,它只是存在于当下那稍纵即逝的自由。
康菲尔德说:“这令我想到圣雄甘地、特蕾莎修女和多丽丝·戴等人所要表达的精神是:灵性的圆满并非天生具备,而是借着安忍和爱心与外界互动,修炼出更高境界的智慧,而灵性的圆满和自由还包括了对众生无尽的大慈悲心。”